周边城市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舟山信息网

舟山信息网 孙三 个人资料

孙三

标签:

简介: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卡夫卡式社会

已有 1516 次阅读2022-11-6 07:50

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写过一部小说《变形记》这部小说用隐喻的方式告诉大家,在一个异化的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变成虫子,和羊群效应、毛虫实验能形成呼应的是卡夫卡所描写的另外一个场景,大家把它叫做“卡夫卡式社会”。

“卡夫卡式社会”:这种社会看似井井有条,实则危机四伏,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有人都知道以后会付出代价。这种社会会出现两种人,服从者和不服从者。他们的区别在于服从者暂时安全,以后付出代价,而不服从者马上就会付出代价。服从者比不服从者多很多,所以服从者为了自己暂时的安全,会集体去消除不服从的人。讲理的人,试图指出问题的人,会被孤立,会被歧视,甚至会被批斗。就算我们大家心里知道他讲的是对的,是有道理的,也不会去承认他。所有人都胆战心惊,所有人都感到危机重重,但是每个人都会心存侥幸,希望自己是那个能躲过灾难的幸运儿。因此,一个个会变得更加的怯懦、冷漠,甚至邪恶和丧失良知。
人类社会需要警惕这种时代性沉默、全民性装哑的情况出现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孙三 2022-11-6 07:51
“卡夫卡式”指捷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写作特色,多体现为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和不确定性。

他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卡夫卡的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
回复 孙三 2022-11-6 07:51
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