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这个词在这些年被广泛使用,其实这个词不是中国汉语固有的词,以前叫“上班”或上班的路上,现在大家都叫“通勤”。这个词源自日语里的“通う”(kayou)和“勤め”(tsutome),“通勤”是两个词组合而成,分别表示区间内的定期往返和工作。为何现在那么多写上下班路上的相关内容全部使用“通勤”二字?例如上下班路上很堵,耗时很长。一般会被直接写成通勤时间几小时等类似字眼。而居所和办公室距离遥远,路上要花很长时间,一般也是被直接写成通勤时间几小时等类似字眼。从表达上没啥问题,虽然客观,但是有时候并没有描述具体耗掉这么多时间的原因。这种表达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使用习惯。但是,为何那么憎恨日本人的中国人偏偏喜欢这种表达?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硬是没弄明白。为了防止不测,我还特意搜了一下。
和这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毛泽东对死亡的描述。
1964年6月,毛主席在会上说:“原子弹打下来,无非是见马克思,自古皆有死,人不信不立。死就死,死不完就干。把中国人都打死?我看不见得,帝国主义也不会干,他剥削谁呀?……我们没有死,是剩下来的渣子。有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死。”
“原子弹打下来,无非是个死字,”毛泽东为何要写成“原子弹打下来,无非是见马克思“?
这不是正确的汉语观,这也不是正确的人生观。所以,使用”通勤“代替”上下班“,和使用”见马克思“代替”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性质--故弄玄虚。更难听一点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典型的崇洋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