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城市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舟山信息网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起源与发展-写得太好了!

2023-3-21 12:18:36 1220 2

[复制链接]
民国风 发表于 2023-3-21 12:07:09 |阅读模式

民国风 楼主

2023-3-21 12:07:09

本文将以唯物主义与现实主义为基石,以社会主义为背景,以共产主义为核心创作,以保证绝对的公正客观。
v2-60fbd3fa1f09da63d60dbf909a0521c6_720w.jpg
一.乌克兰的起源
东斯拉夫人诞生在今天乌克兰境内的第聂伯河两岸,第聂伯河是古代东斯拉夫人的摇篮,也是他们生息的地方。第聂伯河有一条支流叫罗斯河,在罗斯河流域居住着东斯拉夫人的一个分支:罗斯人。
俄罗斯的名称就来源于这条叫罗斯的第聂伯河支流。
斯拉夫人本来只是一个统称,泛指日尔曼人以北的各个部落,这些部落在后来的民族大迁徙中逐步分化为3大支系,即西斯拉夫人(今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今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东斯拉夫人(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
东斯拉夫人最先定居在今乌克兰的第聂伯河流域、楚德湖、伊尔明湖地区,后来有一部分向东迁徙到今天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和奥卡河上游地区,这就是现代俄罗斯人的祖先。
东斯拉夫人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共同祖先,相近的血缘、相近的文化、相近的习俗、相同的宗教信仰,地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为这三个国家奠定了历史、语言、文化和血缘上亲近的基础,换句话来说,俄罗斯起源于乌克兰。
东斯拉夫人建立有三个国家,即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其中乌克兰因为和俄罗斯民族非常接近,被西欧各国称为“小俄罗斯”。
蒙古金帐汗国衰落后,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而形成为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大约在19世纪的时候,最终形成了乌克兰现代民族。
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邀请沙皇俄国来统治东乌克兰,自此东乌克兰(今第聂伯河东岸)与俄罗斯正式合并,开启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结盟史。
1667年,俄罗斯和波兰签约,瓜分了乌克兰,条约规定东乌克兰属俄罗斯,西乌克兰属波兰。
罗斯人最早居住在罗斯河(第聂伯河的支流)两岸,他们在公元862年前后被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的一支留里克征服,其后留里克人、罗斯人、钦察人不断融合,形成了现代的俄罗斯人。
(注意:①征服罗斯人的那一支维京人,即留里克人,被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称之为“瓦良格人”。②钦察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民族,楼外斜月日后会另外介绍)
留里克王朝建立后,公元882年攻下基辅并统一了罗斯各部落,史称基辅罗斯,这是后来俄罗斯国家的雏形。
瓦良格人留里克建立的王朝统治俄罗斯地区700多年,到斯维亚托斯拉夫统治的时期,留里克王朝的版图东起喀尔巴阡山,西到顿河,北起波罗的海,南到黑海北岸,已经和游牧民族鞑靼人成了邻居。
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东正教的传播巩固和发展了基辅罗斯的封建关系,加速了斯拉夫各部落的统一进程,扩大了罗斯和东罗马帝国与西欧基督教国家的文化联系,在宗教上、精神上融于欧洲。
12世纪时,基辅罗斯解体,国家分裂,俄罗斯地区混战不断。
在俄罗斯人自己窝里斗的时候,蒙古人开始西征了!公元1240年11月,拔都占领基辅、弗拉基米尔、加利奇等地,并于1243年在伏尔加河地区建立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长达240多年。
1480年,金帐汗国分裂,1485年,莫斯科大公正式称全罗斯大公,到瓦西里三世时最终完成俄罗斯的统一大业,版图北至白海、南到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东达乌拉尔山北部,俨然成了欧洲最大的国家。
其后,俄罗斯继续扩张,并越过乌拉尔山,逐步征服了亚洲北部地区。
1598年1月,沙皇费多尔去世,留里克王朝绝嗣,鞑靼人戈都诺夫成为新的沙皇。
1613年2月,罗曼诺夫被推选为沙皇,由此开始罗曼诺夫王朝对俄罗斯长达300多年的统治。
罗曼诺夫王朝时期,彼得大帝因为在西边击败了瑞典,在东边占领了西伯利亚,俄罗斯被称为帝国,即“沙皇俄国”。
18世纪的时候,俄罗斯把乌克兰和黑海北岸地区并入版图。到1795年时,除加利西亚以外,乌克兰其他地区均在俄罗斯统治之下。
沙皇俄国倒台后,西乌克兰被波兰占领。1922年,东乌克兰加入苏联,根据《里加条约》,苏联承认西乌克兰为波兰领土。
此为乌克兰的单独历史。
二.俄罗斯的起源
据说在远古时代,斯拉夫人的始祖名叫潘诺,他有三个儿子:列赫、捷克、罗斯,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便告别家乡潘诺尼亚,外出闯荡。.
后来,列赫在西北地区自立门户,形成了现在的西斯拉夫人;捷克在西南部娶妻生子,他的后代就是今天的南斯拉夫人;罗斯则到了北方,就有了后来的东斯拉夫人,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主体民族。
但是根据最新考古学的材料表明,其实斯拉夫人的发源地并不在中欧地区的潘诺尼亚,而是在今天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交界地带的第聂伯河与维斯瓦河流域一带。
到了公元8到9世纪,居住在诺夫哥罗德地区的东斯拉夫人,各个部落之间冲突不断,社会混乱,几个部落之间长期互相征伐。
与此同时,维京人中的一支——瓦利亚格人,占据了诺夫哥罗德北方建立了王国。
看到瓦利亚格人的强大和社会稳定,东斯拉夫人很是羡慕,几个东斯拉夫部落停下战争,坐在一起商量也要组建一个稳定的国家,可是大家都不懂得如果管理一个国家的事务。
商量来商量去,一部分东斯拉夫人决定请瓦利亚格人的军事领袖——留里克,来到诺夫哥罗德做他们的国王,而另外一部分东斯拉夫人不同意这个决定,又再次发动了战争。
公元862年,留里克还是被邀请到诺夫哥罗德,登上了诺夫哥罗德大公的宝座。而留里克作为维京人的后裔,用古维京语中的“水手”一词的发音——“罗斯”,命名了这个新的国家,正式建立了罗斯王国,俄罗斯留里克王朝的统治也正式开始。
留里克做了斯拉夫人的领袖后,靠着带来的瓦利亚格人军队打败了叛乱的旧贵族,稳定了新国家的社会秩序,并引导东斯拉夫人进一步向文明社会迈进。而留里克带来的瓦利亚格人也逐渐融入了斯拉夫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了今天俄罗斯人的祖先之一。
公元879年,留里克去世,其子伊戈尔年幼,由其亲属奥列格摄政。
在奥列格摄政期间,罗斯国家开始了扩张,征服了斯摩棱斯克和波洛茨克等广大地区。更重要的是在公元882年,罗斯人征服了另一支瓦利亚格人在今天乌克兰的首都建立的基辅王国。
因为基辅地处平原,又靠近拜占庭,商路繁荣,而且气候条件比寒冷的诺夫哥罗德更适宜居住。于是,在征服基辅的当年,奥列格就把罗斯王国的首都迁于此地,基辅罗斯正式成立。
基辅罗斯在奥列格的率领下,还曾在907年两次攻入君士坦丁堡,逼迫拜占庭皇帝给予罗斯商人免税的权利。后来,伊戈尔亲政后又两度攻入拜占庭境内,震动了整个东欧。
不过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基辅罗斯还是和拜占庭保持着良好的商贸往来。因为基辅罗斯地处寒冷的北方,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中世纪早期,基辅罗斯无法像其他中西欧国家那样通过发展农业来使国家富庶。
另外,刚从原始部落走向阶级国家的基辅罗斯,在制陶、纺织、冶铁等加工制作技术上远没有拜占庭、阿拉伯等国家先进。
因此,基辅罗斯重要的税收只能通过靠武力掠夺周边弱小的民族,以及在每年的春季,罗斯大公率领部队到各地挨家挨户的索取皮毛、蜂蜜、粮食、奴隶等,用于和其他国家交换商品,称之为“索贡巡行”。
在不断的贸易往来中,拜占庭所信奉的东正教、西欧国家信仰的天主教、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甚至犹太教、拜火教等宗教都随着外国商人传入了基辅罗斯。
罗斯大公也慢慢发现如果一个国家信仰杂乱,民族与民族之间很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于是,在弗拉基米尔大公上台后,就决心改革多神教,他派出许多使者考察了几个宗教的教理教义,在一番权衡利弊之下决心皈依东正教。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迎娶了拜占庭的希腊公主,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强令所有居民下河接受洗礼,并与拜占庭修好,奉拜占庭教会为正宗基督教教廷。
这一重要的转变,使得东斯拉夫人在本民族的风俗基础上,接受了瓦利亚格人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辅罗斯文化。
此后基辅罗斯在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接受了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文化,斯拉夫人遗留的一些原始氏族制度也逐渐消失,国力慢慢强盛起来。
特别在弗拉基米尔的儿子雅罗斯拉夫继位后,基辅罗斯国力达到了鼎盛,基本上统一了整个东欧平原地区。
可是好景不长,1054年雅罗斯拉夫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在名义上实行三人共治,但实际上却各行其是,导致基辅罗斯开始分裂,这也导致了俄罗斯从乌克兰的手中分裂出去。
后来,基辅罗斯内部逐渐分裂,各部之间互相攻伐,又受到南方波兰人和立陶宛人的入侵,整个基辅罗斯到了12世纪彻底就垮掉了,全国也分裂成了独立的12个小公国。
而对于罗斯人来说,更加不幸的是:此时在东方的成吉思汗已经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统一,他们最恐怖、最黑暗的一段历史时期即将到来。
崛起:从附庸小国成为东欧大国
公元1219年,蒙古第一次西征开始,击败了以基辅王公为首的罗斯南部诸王公。1236年蒙古第二次西征再次开始,最终整个罗斯全境,除了北方主动归附蒙古的诺夫哥罗德外,其他罗斯公国全被蒙古所征服。
1243年,蒙古第二次西征的统帅,也就是成吉思汗之孙——拔都,以伏尔加河流域的莱萨为首都,建立了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开始了蒙古人对罗斯人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
在蒙古人征服了罗斯之后,因为“罗斯”这个名字发音不符合蒙古语的发音规则,所以蒙古人在称呼罗斯人的时候,按照他们的语言习惯,添加了一个更方便于蒙古人发音的前缀,于是就演变成了今天我非常熟悉的“俄罗斯人”。
不过,蒙古人对于俄罗斯统治其实还是很随意的,蒙古大汗会任命一位最忠诚于他的俄罗斯王公出任“弗拉基米尔大公”,作为大汗在整个俄罗斯地区的“包税人”,代表大汗征收赋税和兵员。
后来因为金帐汗国陷入了王室内斗和分裂,无力阻挡立陶宛对于俄罗斯地区的入侵,罗斯地区就被分裂成为了蒙古人统治下的东北罗斯,和并入了立陶宛的西南罗斯。
东斯拉夫民族也就在这个时候走上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东北罗斯后来就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俄罗斯,而西南罗斯也就成为了今天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前身。
而在金帐汗国衰落之际,其治下的莫斯科公国却悄然开始崛起。
当蒙古入侵罗斯的时候,莫斯科还仅仅是诺夫哥罗德公国的一个边陲小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
到了1276年,诺夫哥罗德王公的幼子丹尼尔继承了莫斯科的领地,成为了莫斯科公国第一任大公。
丹尼尔的儿子尤里继位后,又控制了整个莫斯科盆地,并向西发展至莫扎伊斯克,使得莫斯科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公国。并且尤里在外交上又迎娶了大汗的妹妹为妻,成为了金帐汗国的显贵。
等到尤里的儿子伊凡一世继位后,靠着和蒙古王室的血缘关系,被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成为了金帐汗国在俄罗斯地区的代理人。
伊凡一世靠着帮蒙古大汗收税这份美差,从中捞到不少油水,变成了全俄罗斯最富有的人,获得了“钱袋子”的绰号。但是,莫斯科公国也正是靠着这份差事,为将来推翻蒙古人的统治不断积蓄着力量。
公元1453年,千年老妖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灭亡,拜占庭的末代公主索菲亚被罗马教廷安排嫁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借助了这场联姻的价值,开始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自称莫斯科公国是第三罗马,然后高举着“宗教”和“民族”这两面大旗,南征北战,以武力积极扩大莫斯科的权势。
而此时的金帐汗国早就土崩瓦解,分裂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蒙古汗国,伊凡三世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迅速填补了金帐汗国解体之后出现了权力真空。他先后吞并了诺夫哥罗德、特维尔等等十几个公国,就连蒙古贵族建立起来的喀山汗国也不得不像伊凡三世称臣纳贡。
公元1502年,伊凡三世领导俄罗斯大小王公们一起联合克里米亚汗国,灭亡了金帐汗国,从而结束了蒙古人对俄罗斯长达260年的统治,也让俄罗斯人彻底摆脱了“白色蒙古人”的称呼。
伊凡三世完成了解放俄罗斯的重举后,获得了“全俄罗斯大帝”的尊称。但实际上,伊凡三世在他有生之年没有自称过皇帝,也没有完成俄罗斯的统一。
1505年,伊凡三世去世后,他和索菲亚公主的儿子瓦西里三世继位后,吞并了仍在独立的其他小公国,并从立陶宛手里收复了斯摩棱斯克地区,完成了伊凡三世未竟事业,统一了全俄罗斯,领土面积达到了280万平方公里。
而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称帝的是瓦西里三世的儿子,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大名鼎鼎的雷帝——伊凡四世。
其实“沙皇”一词的意思是代表“凯撒”,就是那位罗马终身独裁官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的名字,也是罗马四帝共治时期,副皇帝的头衔。
俄罗斯之所以选择这个词作为皇帝的称呼,这和拜占庭灭亡后,俄罗斯人以罗马正统继承人的身份自居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在即位的时候只有三岁,朝廷大权曾经长期掌握在他的母亲和舅舅手中。直到一凡四世17岁的时候,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他舅舅又在一场动乱中被抗议的民众给打死了,伊凡四世才得以亲政。
伊凡四世亲政之后,为了打破欧洲封建制下贵族对君主权力的制衡,他建立起了一套新的统治模式——特辖制。
所谓的特辖制就是把当时的俄国差不多一半的国土都划分为特辖区,由他本人直接进行统治。这些特辖区包括了当时俄国最富庶的土地和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而原本这些地区的领主们都被强制迁移到了边疆蛮荒之地。
同时,为了保护自己专制君主的权力,伊凡四世还建立了一支“特辖军”作为自己的私人武装。
特辖军的官兵们人人都穿黑袍,骑黑马,他们的马鞍上挂着一颗狗头和一把扫帚,寓意就是要像狗一样忠诚于伊凡四世,为他扫清一切敌人。
伊凡四世这么简单粗暴的集权手段,自然就引起了俄国贵族们的强烈不满。1566年,伊凡四世在莫斯科召开全俄罗斯领主会议,会上两百名代表一致要求伊凡四世废除特辖制,解散特辖军。
结果,伊凡四世直接把这两百名贵族集体处死,就连上前劝阻的莫斯科大主教也被特辖军活活勒死,因此伊凡四世获得了“恐怖的伊凡”称号。
伊凡四世的粗暴手段不仅用来对付贵族们,还用来对付家里人,他的长子就是被他亲手用手杖给打死的,以至于在伊凡四世去世之后,只留下了一个在智力上存在缺陷的费奥尔多一世作继承人。
从公元862年,留里克应邀为王开始算起,到1598年费奥多一世死后绝嗣,留里克王朝历经736年的统治结束,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扩张:从弱国成为帝国
留里克王朝绝嗣后,俄罗斯经过了十五年的权力斗争、外敌入侵和内部战乱。到1613年,全俄罗斯领主会议公推伊凡四世妻子的侄孙——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成为俄罗斯皇帝,历史也进入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时期。
说到罗曼诺夫王朝的巅峰时代,毫无疑问是属于米哈伊尔的孙子彼得一世在位时期,就是历史上声名遐迩的——彼得大帝。
v2-d6ef312c5d909261d7bf0b34c21dc5f3_720w.jpg
彼得大帝刚登基的时候只有九岁,朝政大权先后被他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还有他的亲生母亲娜塔莉先后把持。他姐姐索菲亚就是金庸先生小说《鹿鼎记》中,提到的那位和韦小宝有过一段露水情缘的罗刹公主。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正值大航海时代的黄金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先后通过确立海权主义,登顶欧洲霸权。整个欧洲的大小国家也都在积极修海港、造舰队,纷纷谋求海路商贸所带来的丰厚利润。
而当时俄罗斯最主要的港口都是位于北海沿岸,这些港口每年都有大半时间因为海面结冰而封冻停航。所以,彼得大帝亲政之后,就一心想要为俄罗斯获得一个能够四季通航的优良海港。
这份对大海的执念,也就成为了之后四百年里,俄罗斯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领土扩张的原动力之一。
一开始,彼得大帝看上的是南方的黑海,为了对抗占据黑海的克里米亚汗国,以及克里米亚背后的宗主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彼得大帝派出了一个庞大的外交使团出访欧洲各国,希望他们能够帮助俄国对抗强大的奥斯曼,建立一个反对穆斯林的神圣同盟。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大出使事件”。
而彼得大帝本人也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以一名海军下士的身份隐藏在使团中微服私访。
在出访期间,彼得一直在荷兰的造船厂里学习了造船的技术,在英国参观了格林尼治天文台,旁听了英国议会的辩论,切身的感受到了在文艺复兴的盛况下生机勃勃、冉冉升起的西欧社会。
不过,由于在彼得秘密出访期间,国内的反对派策动沙皇近卫部队发动兵变,试图拥立早已失势的索菲亚公主重新出山。所以,彼得大帝不得不匆忙结束了他的访问行程,紧急返回国内平叛。
彼得回国之后,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索菲亚也被关进了修道院,终生囚禁。而反对派的另一位重要成员,就是彼得的原配妻子叶夫多基娅皇后也被勒令出家,成为了一名修女。
这里之所以要特别提一下这位皇后,就是因为她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位斯拉夫民族出身的皇后,此后的历代俄罗斯皇后,基本上都是来自德意志各王国的公主们了。
在出访欧洲期间,彼得大帝发现欧洲各国对于在组织一次针对奥斯曼的十字军毫无兴趣。不过,很多国家倒是对三十年战争之后成为波罗地海霸主的瑞典心怀不满。
于是,彼得大帝也顺势就把瑞典作为俄国争夺出海口的目标,把目光从南方的黑海转向了西方的波罗地海,与各国君主们缔结了反瑞典的秘密君主协定,建立起了北方同盟。
公元1721年,在经历了先败后胜的挫折后,以俄罗斯为盟主的北方同盟最终赢得了这场历时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获得了瑞典在波罗的海东岸的大片领土,特别是获得了涅瓦河的出海口。
于是,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出海口的兔子岛上修建了一座叫“彼得保罗”的要塞,然后又以这一座要塞为中心,在涅瓦河口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就是今天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
城市建成之后,彼得大帝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并将国号由“莫斯科国”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就曾经称赞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面向西方的窗口”,而那座彼得保罗要塞如今也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要塞中心的彼得保罗大教堂正是历代俄国沙皇的埋骨之所。
虽然赢得了北方战争的胜利,但是21年的血与痛的代价,也让彼得大帝知道了来自东方蒙古人的军制已经被欧洲所淘汰。于是在战后,彼得大帝废除了俄国沿袭自蒙古人的军制,效仿欧洲国家建立起了近代化的海陆军制。
同时,彼得大帝效仿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和荷兰,完善了行政区划,改革了税收制度,确立了官员等级,还根据荷兰的国旗为俄罗斯设计了新的国旗。
在经济领域,彼得大帝同样以西欧为示范,开始兴办工厂、发展贸易,同时还要求贵族子弟必须要有在西欧留学的经历才能继承爵位和入仕为官。
在社会方面,彼得大帝也效仿欧洲人的社会生活,强迫留大胡子的斯拉夫男人剪掉长胡须,在国内推行穿西服、说法语等一系列社会化改革,大大加快了俄罗斯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
而和彼得大帝同时代,命运轨迹极为相似的君主还有法国的路易十四,和中国的康熙皇帝,三人都是少年继位,待机时间超长,都将自己国家推向盛世,因此三人被史学界称之为“三日并出”。
公元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后,在禁卫军的拥戴下,彼得大帝的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皇后加冕称帝,成为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
后来因为彼得大帝的男性后代绝嗣,几经周折之后,俄国皇位落到了彼得大帝出生在德国的外孙彼得三世的手中。
这位彼得三世,他不仅从心里就看不起自己母亲的祖国,还鄙视俄罗斯人信奉的东正教。所以彼得三世登基之后,屡屡把自己个人喜好凌驾在国家利益之上,和俄国的贵族、教会、军队之间时常爆发冲突。
而和彼得三世相比,他那位同样出生于德意志古老贵族家庭的妻子叶卡捷琳娜皇后,就要深得民心得多。叶卡捷琳娜和彼得成婚之后,不仅皈依了东正教,而且还积极努力地学习俄语,尽量想要早一点成为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人。
因此,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之间的关系十分恶劣,夫妻二人成婚之后多年没有同房,所以直到两人婚后的第九年,叶卡捷琳娜才生下了他们的长子保罗。
说起这位保罗其实也挺可怜的,他刚出生的时候,因为父母关系恶劣,彼得三世不承认保罗是自己的儿子,认为这是叶卡捷琳娜和情人的私生子,所以从小就冷淡保罗。
等到后来,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干掉了彼得,成为俄罗斯的新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保罗也长大。结果长大之后的保罗,无论是相貌还是脾气秉性,都跟他父亲彼得三世如出一辙,因此又受到了他母亲的厌恶。
据说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直打算废除保罗的继承权,直接传位给保罗的长子亚力山大,不过最终还是因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突发中风去世,保罗才得以登上俄罗斯的皇位。
保罗三世在位期间,正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时代,因为保罗在英、法之间的反复横跳,引起了俄国贵族和军方的不满。
最终,在他儿子亚力山大的默许下,圣彼得堡总督发动兵变杀死了保罗,拥戴亚历山大登基为亚历山大一世。亚历山大一世也因为在莫斯科的冬天击败了战无不胜的拿破仑,而获得了“欧洲救世主”和“神圣王”称号。
v2-f133d268d7a249444d60d79ed96c6a90_720w.jpg
亚历山大一世继位之初,延续了他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在继续打压大贵族,收拢政治权力的同时,也继续允许自由主义思想在俄国广泛传播,在俄国国内也进行了很多工业化和法制化的建设,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等很多领域都开始进入了一个极盛的时代。
不过亚历山大一世或许是因为苦于无后的原因,在晚年开始沉迷女色,迷信神秘主义,导致朝政荒废,俄国的国力因此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最终亚历山大一世仍然没有子嗣而去世,之后由他的弟弟尼古拉继位为沙皇。
在俄罗斯走向下坡路的同时,西欧国家却因为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国力向前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俄罗斯以为自己还是那个率领反法同盟打败了拿破仑时的俄罗斯。
直到1855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击败,导致乌克兰土地丢失,战败的种种惨状接连不断地被送到了圣彼得堡的宫廷之中,当时正因为肺炎卧病在床的尼古拉一世面对这个战争结果羞愧难当、懊恼不已,所以他主动停止了一切治疗,放任自己就这样病死在了床上。
尼古拉一世死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立即和英法达成和议,然后开始在国内进行资产阶级近代化改革,史称“俄国农奴制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先是颁布了《二·一九法令》解放农奴,同时改革司法制度,建立地方的自治会议,开始发展近现代化的教育体制,以及改革俄国的军事制度,从方方面面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发展,试图努力赶上西欧国家的发展步伐。
与此同时,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期,俄罗斯也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先后通过《北京条约》、《中俄勘分东界约纪》、《伊犁条约》等多个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得了1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割取中国领土最多的一位沙皇。
变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分裂
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街头视察的时候,被俄国左翼组织刺杀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在他遇刺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教堂作为纪念,这就是今天被俗称为“滴血教堂”的圣彼得堡基督复活大教堂亚力山大三世的儿子,就是通常被认作为末代沙皇的尼古拉二世,正是在尼古拉二世的带领下,俄罗斯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加上尼古拉二世受到妻子的影响,宠幸被称为“妖僧”的民间大师拉斯普京,更是引发了贵族和军队的强烈不满,俄国社会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动荡。
而此时正在和英、法、俄两线作战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为了迫使俄国尽快退出战争,结束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德意志第二帝国总参谋部秘密策划,协助流亡瑞士的俄国左派革命领袖——弗拉基米尔·列宁,秘密返回俄国发动革命。
最终,在经历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之后,俄国的君主制度被废除,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成为了国家新的主人,而尼古拉二世一家也被布尔什维克集体处决。
与此同时,因为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俄政府,违背了战前与英、法的协约,单独和德国议和,再加上布尔什维克拒绝继续偿还沙俄政府欠下的外债。所以在一战结束之后,原来的协约国各国再次组成联军,联合苏俄国内的反对派,共同出兵俄罗斯,试图推翻布尔什维克政府。
不过在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布尔什维克集中全国物力和人力,艰辛地打退了协约国联军,并将革命的火种点燃了俄国全境。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签署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列宁
v2-a283d2ad47c79b708f6c19cbf0991022_720w.jpg
由于我认为我对列宁有崇拜之情,在这里可能会影响对列宁的客观评价,因此我要引用斯大林同志在1924年克里姆林宫里的演讲:
“我最初和列宁认识是在1903年。固然,这次认识并不是经过亲自会面,而是经过互相通信。但是这次认识给我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在党内工作的整个时期中,这个印象始终没有消失过。那时我正被流放在西伯利亚。当我知道列宁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特别是从1901年以后,在《火星报》[1]出版以后的革命活动的时候,我就深信列宁是一个非凡的人物。当时在我看来,他不是我们党的一个普通的领导者,而是我们党的实际上的创建人,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了解我们党的内部实质和迫切需要。当我拿列宁和我们党的其他领导者比较的时候,我总觉得列宁的战友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阿克雪里罗得等人都远不如列宁,列宁和他们比较起来不简单是一个领导者,而且是一个最高型的领导者,是一只山鹰,他在斗争中不知恐惧为何物,大胆地引导我们党沿着前人未曾走过的俄国革命运动的道路前进。这个印象竟这样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灵,使我感到必须写封信给一位侨居国外的好友,把这个印象告诉他,要他评论一下。过了不久,当我已经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这是1903年底——我收到了我那位朋友的热情的答复,以及列宁的一封简单而内容丰富的信,原来我的朋友把我那封信给列宁看过了。列宁的这封信虽然比较短,但是它对我们党的实际工作做了大胆无畏的批评,并对我们党在最近时期的全部工作计划做了非常明确扼要的说明。只有列宁才善于把最复杂的事情描写得这样简单和明确,这样扼要和大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这封简单而大胆的短信使我更加确信列宁是我们党的山鹰。可惜我按过去地下工作者的习惯,把列宁的这封信同其他许多信一样烧掉了,这是我不能宽恕自己的。
  从那时起,我就和列宁认识了。
我第一次会见列宁是在1905年12月坦默福斯(在芬兰)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2]上。我本来希望看见我们党的山鹰,看见一个伟人,这个人不仅在政治上是高大的,而且可以说在体格上也是高大的,因为当时列宁在我的想象中是一个身材匀称和仪表堂堂的巨人。当我看见他原来是一个和凡人毫无区别的、最平常的、身材比较矮小的人的时候,我是多么失望呵……
  通常,“大人物”照例是开会迟到,让会场上的人望眼欲穿地等着他出现;而且在“大人物”就要出现之前,会场上的人彼此告诫说:“嘘……静一点……他来了。”我当时觉得这一套并不是多余的,因为它能令人肃然起敬。当我知道列宁比代表们到得更早,躲在一个角落里朴实地同那些参加代表会议的最普通的代表们进行最普通的谈话的时候,我是多么失望呵。老实说,我当时觉得这未免有点违背某些必要的常规。
  后来我才明白,列宁这样朴质谦逊、这样不愿表现自己、至少是不想惹人注目、不摆架子的特点,正是他的最大长处,正是他这种新群众的新式领袖,即人类最“下层”普通群众的新式领袖所具有的最大长处。
列宁在这次代表会议上发表了两个精彩的演说:论目前形势和论土地问题。可惜这两篇演说词都没有保存下来。这是两个使人兴奋的、使代表会议全场欢欣鼓舞的演说。非凡的说服力,简单明了的论据,简短通俗的词句,没有矫揉造作,没有专为加深听众印象的令人头晕的手势和力求效果的词句,——这一切都使列宁的演说远胜于通常“议会”演说家的演说。
  可是当时使我佩服的还不是列宁演说的这一方面。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代表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象许多万能的触手,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
  我认为列宁演说中的这个特点是他的演说艺术中最强有力的地方。
v2-b17e634f3eed909003371580bccf9fae_720w.jpg
我第二次会见列宁是在1906年我们党的斯德哥尔摩代表大会[3]上。大家知道,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占了少数,遭到失败。当时我第一次看见列宁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丝毫不像那些失败后就灰心丧气的领袖。恰恰相反,失败使列宁更加精神百倍,鼓舞自己的拥护者去作新的战斗,争取未来的胜利。我现在说的是列宁的失败。但这究竟是怎样的失败呢?必须看一看列宁的反对者,即斯德哥尔摩代表大会上的胜利者——普列汉诺夫、阿克雪里罗得和马尔托夫等人:他们很少像真正的胜利者,因为列宁用他对于孟什维主义的无情的批判把他们打得体无完肤了。我记得当时我们这些布尔什维克代表都聚集在一起,望着列宁,问他的意见。在某些代表的言论中流露出疲倦和气馁的情绪。我记得列宁对于这种言论用讽刺的蔑视的口气回答说:“同志们,不要灰心,我们一定会胜利,因为我们是正确的。”憎恨灰心失望的知识分子,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胜利,——这就是列宁当时告诉我们的。当时令人感到布尔什维克的失败是暂时的,布尔什维克在最近的将来一定会胜利。
“不因失败而灰心”,——这就是列宁活动中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他能够把一支忠实到底和相信自己力量的军队团结在他的周围。
在下一次代表大会上,即在1907年伦敦代表大会【注:伦敦代表大会 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07年4月30日—5月19日(公历5月13日—6月1日)举行。列入大会议程的是: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杜马党团的工作报告和杜马党团的组织,对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国家杜马,工人代表大会和非党工人组织,工会和党,游击活动,失业、经济危机和同盟歇业,组织问题,斯图加特国际代表大会,军队中的工作等。由于波兰代表和拉脱维亚代表的支持,布尔什维克在大会上占了稳定的多数。在几个最重要的原则性问题上都通过了布尔什维克的决议案。斯大林代表梯弗利斯组织出席了大会。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参看列宁的《对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列宁全集》第12卷第476—496页)和斯大林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伦敦代表大会(一个代表的札记)》(《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49—75页)。】上,布尔什维克成了胜利者。当时我第一次看见列宁处于胜利者的地位。通常胜利总会使某些领袖冲昏头脑,使他们骄傲自大起来。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往往就夸耀胜利,高枕而卧。但是列宁丝毫不象这种领袖。恰恰相反,正是在胜利以后,列宁特别警惕和戒备起来。我记得当时列宁十分坚决地教导代表们说:“第一件事就是不要陶醉于胜利,不要骄傲;第二件事就是要巩固自己的胜利;第三件事就是要彻底击溃对手,因为对手只是被打败了,但是还远没有被彻底击溃。”他狠狠地嘲笑那些轻率地断言“孟什维克从此完蛋了”的代表。他毫不困难地证明:孟什维克在工人运动中还有基础,我们还必须善于和他们作斗争,竭力避免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尤其要避免过低估计对手的力量。
“不因胜利而骄傲”,——这就是列宁性格中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他能够冷静地估计对手的力量,保证党不遭可能发生的意外。
党的领袖们不能不尊重党内多数的意见。多数,这是领袖们不能不重视的力量。列宁对这一点的了解并不亚于党内其他任何领导者。但是列宁从来没有做过多数的俘虏,尤其是当这个多数没有原则立场的时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过党内多数的意见或党的眼前利益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相抵触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总是毫不犹豫地坚持原则,反对党的多数。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怕独自一人去反对全体,因为他认为——正如他自己常说的那样——“原则的政策是唯一正确的政策”。
  下面两个事实可以特别明显地说明这一点。
  第一个事实。在1909—1911年的时期,党被反革命势力打败,处于完全解体的状态。这是人们不相信党的时期;这是不仅知识分子,而且一部分工人也纷纷退党的时期;这是人们否定地下活动的时期;这是取消主义的时期,瓦解的时期。当时不仅在孟什维克中,而且在布尔什维克中也有许多派别组织和派别思想,而且大部分都是脱离工人运动的。大家知道,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要完全取消地下组织而把工人组织成为合法的自由主义的斯托雷平党[4]的思想。当时只有列宁一人没有随波逐流,而高举着党性的旗帜,以惊人的耐心和非常的坚忍精神来收集党的零散残部,猛烈攻击工人运动中所有一切反党派别,以非常的勇气和空前的毅力来捍卫党性。
  大家知道,在这个为党性而进行的争论中,后来列宁成了胜利者。
  第二个事实。在1914—1917年帝国主义战争炽烈的时期,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都染上了流行的爱国主义狂热,替本国的帝国主义尽忠效劳。这是第二国际在资本面前放下自己的旗帜,连普列汉诺夫、考茨基和盖得等等一类人物都抵挡不住沙文主义浪潮的时期。当时只有列宁一人,或几乎只有列宁一人掀起了反对社会沙文主义和社会和平主义的坚决斗争,揭露盖得之流和考茨基之流的变节行为,痛斥骑墙派“革命家”的不彻底性。列宁明知跟随他走的只有很少的少数,但是他认为这没有决定的意义,因为他知道,彻底的国际主义政策是唯一正确的有前途的政策;因为他知道,原则的政策是唯一正确的政策。
  大家知道,在这个为新国际而进行的争论中,列宁成了胜利者。
“原则的政策是唯一正确的政策”,——这就是列宁的公式,列宁用这个公式攻占了许多新的“不可攻占的”阵地,把无产阶级优秀分子争取到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方面来。
有些政党的理论家们和领袖们虽然知道各族人民的历史,钻研过革命历史的始末,可是他们有时患着一种很不体面的病症。这种病症就叫做害怕群众,不相信群众的创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有时就产生了领袖对群众的某种贵族态度,而群众虽然不熟悉革命历史,却负有破坏旧制度和建立新制度的使命。怕自发势力汹涌澎湃,怕群众“破坏得太多”,想充当保姆的角色,竭力照书本去教导群众,而不愿意向群众学习,——这就是这种贵族态度的基础。
  列宁和这样一些领袖完全相反。我不知道还有第二个革命者象列宁这样深信无产阶级的创造力,深信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能适合于革命。我不知道还有第二个革命者象列宁这样善于无情地打击那些傲然批评“革命的混乱状态”和“群众的胡闹行为”的人。我记得在一次谈话中,有一位同志提出意见说“革命后必须建立正常的秩序”,列宁讽刺地回答说:“如果想做革命者的人竟忘记了革命秩序是历史上最正常的秩序,那就糟了。”
  因此,列宁总是鄙弃那些瞧不起群众,想照书本去教导群众的人。因此,列宁总是不倦地教诲我们:要向群众学习,要理解群众的行动,要细心研究群众斗争的实际经验。
相信群众的创造力,——这就是列宁活动中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他能够理解自发势力,把自发运动引上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
列宁是为革命而诞生的。他真正是组织革命爆发的天才和领导革命的伟大能手。他在革命动荡时代觉得比任何时候都自在、愉快。我完全不是想以此说明,列宁对任何革命动荡都同样嘉许,或者他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主张革命爆发。完全不是。我只是想以此说明,列宁的英明远见在任何时候都不象在革命爆发时期那样充分和明显地表现出来。在革命的转折关头,他真是才华四溢,洞察一切,预见到各阶级的行动和革命进程的可能曲折,他对这些东西简直是了如指掌。难怪我们党内常说:“伊里奇在革命波浪里游泳,就象鱼在水里一样。”
  因此,列宁的策略口号是“惊人的”明确,列宁的革命计划是“出奇的”大胆。
  我记得有两个事实可以特别明显地说明列宁的这个特点。
  第一个事实。在十月革命前夜的时期,为后方和前线的危机所激动的千百万工人、农民和士兵要求和平和自由;将军和资产阶级准备军事专政,以求“作战到底”;整个所谓“舆论界”,一切所谓“社会主义政党”都反对布尔什维克,诬蔑他们是“德意志间谍”;克伦斯基企图把布尔什维克党驱入(而且已经把一部分驱入)地下;还很强大的有纪律的德奥联军同我国疲惫的处于瓦解状态的军队对峙着,而西欧的“社会主义者”安然和本国政府结成联盟,以求“作战到完全胜利”。
  在这样的关头举行起义是什么意思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起义就是孤注一掷。但是列宁不怕冒险,因为他知道,因为他用洞察一切的目光看见:起义必不可免,起义一定会胜利,俄国的起义一定会准备好结束帝国主义战争的条件,俄国的起义一定会鼓舞西方受尽苦难的群众,俄国的起义一定会使帝国主义战争变为国内战争,起义的结果一定会成立苏维埃共和国,而苏维埃共和国一定会成为全世界革命运动的堡垒。
  大家知道,列宁的这个革命预见后来空前准确地实现了。
v2-9d868afb28472445bedfd96daac082fa_720w.jpg
第二个事实。在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几天,人民委员会打算使叛乱的将军杜鹤宁总司令停止军事行动并开始同德军进行停战谈判。我记得当时列宁、克雷连柯(后来的总司令)和我前往彼得格勒总参谋部去用电报同杜鹤宁直接谈判。时机十分危急。杜鹤宁和大本营坚决拒绝执行人民委员会的命令。当时军队的指挥人员完全掌握在大本营手里。至于士兵,谁也不知道这一千四百万隶属于蓄意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所谓各集团军组织的军队会表示什么态度。大家知道,当时在彼得格勒正酝酿着士官生的暴动[5]。此外,克伦斯基正向彼得格勒进军。我记得列宁在电报机旁沉默了一会,忽然容光焕发。他显然是打定主意了。他说:“我们到无线电台去吧,无线电台会帮助我们:我们下一道特别命令把杜鹤宁将军撤职,委任克雷连柯同志做总司令,越过指挥人员去号召士兵包围将军,停止军事行动,同德奥士兵联欢,把和平事业拿到自己手里。”
  这真是“冒险的一跃”。但是列宁不怕这“一跃”,反而乐于进行这“一跃”,因为他知道军队希望和平,军队将扫除和平道路上所有一切障碍而争得和平;因为他知道用这种方法来奠定和平对德奥士兵不会没有影响,用这种方法一定会毫无例外地使所有战线上要求和平的趋向加强起来。
  大家知道,列宁的这个革命预见后来也完全准确地实现了。
  天才的远见,迅速抓住并看透即将发生的事变的内在意义的才能,——这就是列宁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他能够制定正确的战略和革命运动转折关头的明确的行动路线。”
v2-24b983d6f1873174ae660d2f11d6b1fb_720w.jpg

2.斯大林
v2-6b82c959a20e963419549f3a3dbce2b9_720w.jpg
斯大林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这种争议不仅存在于政治观点不同的派系中,也存在于左翼人士内部。一方面,斯大林成功的领导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工业化建设,打赢了卫国战争,在战后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为了经济军事政治实力仅次于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二强国,也支援过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这些功绩早就被广泛承认。另一方面,斯大林也固然有很大缺陷,毛泽东曾经说过:“历史上斯大林整了我们四次,”第一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是斯大林在莫斯科决定,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执行,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损失了百分之百,苏区损失了百分之九十”。第二次是抗日战争初期,“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叫做‘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就是一切听蒋介石的,也是斯大林主持的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决定的。我们党很快就抵制了这条错误路线,制定了又团结又斗争,实行保持我党独立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终于巩固和扩大了革命力量,特别是抗日根据地,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三次是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我党进行自卫反击,斯大林从莫斯科发来电报,要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打内战,否则中华民族要毁灭。我党没有听他的”。第四次是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访问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不愿意订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他对华夏是不信任的”。虽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终与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也答应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搞建设,“但是,在谈判中他们明显表现出对我们不信任,至少不完全信任”。此外斯大林在农业集体化中对农民的粗暴态度,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也被不少左翼人士所诟病。托派认为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蜕化成了畸形的官僚工人国家。但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功过不能脱离其生活历史背景,否则就不可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时间回到1924年,此时的苏联刚刚在内战中取得胜利,百废待兴。内战导致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发生了大饥荒,数百万人死亡。工业生产几乎完全瘫痪。另一方面,红军在华沙城下的战败和德意志红色革命的失败使得世界革命在短期内希望渺茫。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列宁曾经预言一国不能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不能在一国内彻底完成,但事实已经如此,没有其他的道路可选择,此时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得不率先开始在一国内部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发达国家的支援,也不再有列宁的领导。列宁逝世后,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经济的建设路线,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左翼反对派主张超工业化,而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右翼反对派则主张继续新经济政策,发展农业,然后逐步发展工业。而斯大林则属于二者中的中间派。布哈林的主张不论是从开历史天眼的角度还是不开历史天眼的角度很明显都是不可行的,即使没有苏德战争的威胁,也会逐渐走上修正的道路。因此对于社会主义者来说,而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道路在其被打倒后在事实上被斯大林所大量采用。1928年开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逐步实行农业集体化,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抄底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大力发展重工业。最终完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工业化,到1937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工业产值仅仅次于美利坚合众国,成为世界第二(后几年由于德奥合并和吞并苏台德,捷克及二战被德意志第三帝国超过),为打赢卫国战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些家喻户晓的事实就不再赘述。这里主要对斯大林存在的争议做讨论和评价。
首先是对待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对待农民的问题和缺乏工人民主的问题,在分析这个问题前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工业化都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必然有人承担巨大的痛苦,这是无可避免的。马克思说过:“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积累工业化资本有三条:一是殖民掠夺,这是英法等殖民帝国的途径,二是利用外国资本投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是通过出卖低人力成本和廉价劳动力实现资本积累的过程(越南:没错,正是在下)。第三条,内部积累,只有依靠工农剪刀差。对社会主义苏联来说,第一条道路是不可能的,第二条道路,由于世界革命的失败,也不可能有发达社会主义国家来支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因此只有第三条道路可选。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就不得不去了解苏联的国情,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情和当时的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能按照中国人对农民的理解去看待。尽管在十月革命前沙俄也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但不同于中国绝大多数农民为贫雇农,沙俄的农民当中富农的比例相当高(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俄国社会革命党的总支持率要高于基本盘以城市无产阶级为主的布尔什维克)。俄国的工农矛盾,农民的无产阶级意识也更加落后。因此在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工农矛盾,城市与农村矛盾选比中国尖锐的多。事实上在1930年推行集体农庄时斯大林曾批评过干部对农民的强制行为,并且也切实的推行了自愿的政策,但结果是导致加入集体农庄农户的比例由60%下降至23.4%。很显然,如果继续下去,那么农业集体化将不得不停止。于是此后斯大林彻底放弃了自愿原则,改由强制加入集体农庄,在这期间政策遭遇了农民的强烈抵触,甚至出现农民由于不愿财产归公而毁坏生产工具的行为。尖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斯大林和苏共高层对农民的不信任。两年后在农业歉收的情况下,苏共依然不愿降低粮食征收量,最终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或许今天的人们可以事后诸葛亮的议论斯大林领导的苏共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失误过错,其实这完全是忽视历史背景的看法。实际上,托洛茨基对于农民的态度比斯大林更为激进(托洛茨基彻底脱离孟什维克加入布尔什维克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孟什维克对小资和农民的态度),几乎对农民是一贯不信任的态度。如果真的让托派上台的话,农民的待遇恐怕也不会就变得更好。
曾经有托派指出在1932年左右的时间里进入城市的工人的生活条件差,工作指标高。工人缺乏发表反对意见和抗议的权利。但早知道这时候的乌克兰农村可是在爆发大饥荒,城市工人的一切工作资本来源都是农民剩余价值的积累,现实就是那样,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就是那样,工人的待遇能改善到哪里去呢?怎么进一步改善呢?再多饿死农民吗?这种依靠别人的劳动改善自己生活的想法恐怕不是无产者所为吧?
关于大清洗问题,老实说大清洗其实是左翼内斗,带来的巨大损失几乎都是左翼内部承担。但其实谁也不知该如何避免,毕竟苏联的外部环境如此的严峻,根本没有给内部进行自由派系竞争出错的机会,斯大林又没有列宁那种可以靠讲道理说服所有人的能力和威望,摆在他面前的几乎只有内斗和大清洗两条路。大清洗确实是一个悲剧,托派和斯派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主张,老实说也都没有背叛革命。曾经的同志由于路线分歧斗争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其实即使是托派上台大清洗恐怕也无可避免,只不过是对象不同。而且托洛茨基在党内的威望也是无法和列宁相比的,也很难通过温和的手段摆平对面。如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能面临宽松的外部环境,或许结果会更好一些吧,不过这一切都只能是假想了。
关于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问题,这方面斯大林的确有些黑点,在许多对外问题上斯大林的确展现出一些实用主义态度。比如放弃支持希腊共产党,苏芬战争。毛泽东曾经说过:“斯大林有的时候不像个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斯大林和列宁不同,不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说服别人,而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于列宁导师遗嘱对斯大林的看法不谋而合:“ 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但是如果要以这些错误把斯大林打成“非马克思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显然是毫无根据和不公正的。斯大林确实犯有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容异己的错误。这和他个人工作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和列宁等人不同,斯大林在早年革命期间曾抢银行为组织筹集资金,多次被流放。面对的是赤裸裸的暴力。但斯大林在抢银行后分文不留,全部上交。以至于妻子无钱治病去世。斯大林所犯的错误,是个人性格所导致的。不是由于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违背革命利益无产阶级利益导致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立刻承认了新中国政府,和中国签订了互助条约。对中国进行了大量工业援助,也立刻停止了对新疆的渗透行动。1952年又交还了中东铁路的全部控制权。旅顺的苏联驻军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防止美利坚合众国的入侵而主动要求留下的。同时在战后东欧一贫如洗的情况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对东欧也进行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援助。包括曾经的死敌波兰在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后也得到了领土的补偿。这绝对不可能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的做法。
斯大林的一生毫无疑问是功大于过的,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评价斯大林是“七分功绩三分错误”,“总体来说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斯大林的错误也没有任何回避,包括对中国革命的错误干预。也提出对大清洗的质疑,认为:“托洛茨基其实可以不赶走的,季诺维也夫也可以不杀的,最起码可以当个政协委员”。
老调重弹,历史唯物主义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不能够脱离历史背景。要批评一个人或是一种行为,首先要明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没有这个人物或是不采取这样的做法意味着什么,又会面临着怎样的其他问题?是否有其他解决的办法。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斯大林固然有错误,但同样是批评斯大林的错误,站在不同的立场也就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者批判斯大林的错误是为了吸取教训和修正主义者,资本主义者为了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是截然不同的。赫鲁晓夫也批评了斯大林,但取而代之的是三和一少,全民党全民国家。走了修正主义道路,彻底葬送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资产阶级也批评斯大林是暴君独裁者托派和斯派对斯大林的评价是争的最不可开交的,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其实两方都有自己的缺陷,支持斯大林的群体中可能掺杂了民族主义者,例如皇俄也支持斯大林,东正教还给斯大林封圣。托派中掺杂了许多机会主义,社民分子。往往为了反对而反对(事实上托洛茨基在评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就曾说过,虽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为了畸形的官僚工人国家,但仍然是有着进步意义的)。但历史都已经过去了,国际共运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或许两派那样尖锐对立的基础已经渐渐瓦解。
v2-43ac654e1416ed33457205333b456911_720w.jpg
3.红色巨人
前面的两位关键人物的评价已经介绍完了,下面请欣赏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奇迹——红色巨人的觉醒: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无产阶级政党,创建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转折时期。
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明斯克秘密召开。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成立,这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和革命宣传的作用。但这次大会没有制定党纲,被选出的三名中央委员中的二名不久即被逮捕,实际上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为了创建无产阶级的新型革命政党,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人于1900年创办了《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了一份纲领草案。
1903年7至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先后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会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列宁用多达上百次的发言,阐述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列宁及其支持者取得了多数。
拥护列宁主张的人便被称为“多数派”,俄文为“布尔什维克”;
反对列宁主张的人,则被称为“少数派”,俄文为“孟什维克”。
党的二大,通过了体现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的党纲,明确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执行革命路线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领导机构,揭开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列宁是这一新型革命政党的主要缔造者。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领导下,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落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由于这个政府对外坚持参与帝国主义战争、对内继续镇压革命群众,很快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列宁对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及时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号召,并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果断地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
20万工人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参加了起义,列宁在起义者的欢呼声中走向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主席台,宣告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诞生了。
面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了武装进攻,企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捍卫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英勇的苏俄人民和刚刚组建的红军粉碎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疯狂反扑;
击败了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武装叛乱;
击退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大日本帝国等14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的武装干涉。
1922年底,正式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亦简称苏联。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如何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在创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艰苦岁月中,列宁积劳成疾,特别是加上国内反动势力行刺的枪伤,1924年1月21日,这位年仅54岁的伟大领袖,在开始探索如何巩固红色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时刻,过早地离开了他无限热爱的人民和土地。
斯大林接过了继续探索巩固新生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重任。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人民,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1929—1937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工业以平均每年23%的速度向前发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长了10倍,而同期资本主义国家只增长0.2%。
通过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工业总产值从欧洲的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变成了举世公认、雄视世界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1939年,阿道夫元首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1941年6月22日,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德意志第三帝国军队悍然向苏联发动了进攻。
在战争初期,苏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但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人民在苏共和斯大林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迅速转入战时体制,调动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同德意志第三帝国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1941年10月14日,德意志第三帝国军队突进到距莫斯科仅几十公里的地方。在首都面临威胁的最危急最严峻的时刻,斯大林和国防委员会仍然坚守在莫斯科。
11月7日,是十月革命24周年。冒着敌机轮番狂轰的危险,盛大的节日庆典和红场的阅兵式照常在莫斯科举行。这一切,极大地鼓舞了首都居民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人民,他们一致发出了“誓与祖国共存亡”的誓言。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红军的后备师一边整编,一边进行阅兵训练,在通过红场检阅后,这些威武之师以视死如归的英姿和无坚不摧的信念,直接开赴前线!
在整个卫国战争中,先后累计有300多万名苏共党员前仆后继,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或在战争年代的艰难环境中献身。1945年4月,苏军攻入德意志第三帝国,5月2日攻克柏林,终于取得了反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
v2-cb00f94b8f6182abded0f6ef5d9db8a6_720w.jpg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民经济在战争期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战争中,德意志第三帝国军破坏了1700多座城镇和7万多个村庄,摧毁了32000座工厂,65000公里铁路,1135口矿井,2700万军民死于战争。
战争胜利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共产党立即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4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
1949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50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工业已恢复和超过了战前的水平,这一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工农业总产值比战前增长73%。
从1923年4月到1953年3月,斯大林担任苏共总书记和国家主要领导职务长达30年。这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历史进程中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
1953年与1913年相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民收入增加了12.67倍,而同期美利坚只增加2.03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增加0.71倍,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增加0.54倍。
此时斯大林的地位,可以说如日中天
斯大林时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就是这样向全世界宣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新生事物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对手,以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着斯大林:
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亲身经历过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人民,充分肯定着斯大林伟大的历史功勋,但也亲身感受了他在肃反扩大化,以及他在工作作风方面不够民主甚至作风粗暴所犯错误而造成的苦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拂去历史的尘土,人们更加感到,斯大林的错误,决不应当影响他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v2-15d8f8226495f67aef45a396ddcc7b28_720w.jpg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逐渐掌握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军大权。1956年2月14日,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开。会议闭幕的当天深夜,代表们却又被突然召集到克里姆林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v2-f30569debd05578175f264dde1c28ee8_720w.jpg
在秘密报告中,赫鲁晓夫将斯大林的错误无限扩大化,开展了对斯大林的尖锐批判。苏共二十大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批判斯大林的运动。
赫鲁晓夫在196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上,再次掀起批判斯大林的高潮。大会决定将斯大林的遗体迁出列宁墓,全苏各地都出现了拆毁斯大林的纪念碑和纪念像的不正常情况。
在赫鲁晓夫执政的11年中,大反斯大林导致否定斯大林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导致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这就必然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正如毛泽东所说,从此苏共丢掉了斯大林这把刀子。
苏共党内一批不熟悉党的革命传统、对社会主义缺乏坚定信念的青年人,正是在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思想影响下开始成长起来,他们后来被称作“二十大的产儿”。正是这其中的一些人,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瓦解苏共、埋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社会主义制度的骨干。
1964年10月,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大部分主席团成员密谋推翻了赫鲁晓夫。它标志着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完结和长达18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开始。
v2-cb9a00eb8c52914bdeb314ec29bd7fe2_720w.jpg
勃列日涅夫执政以后,苏共调整了某些政策,纠正了赫鲁晓夫时期一些草率改革的措施,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当时苏联国情的正确改革举措,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世界成了可以与美利坚合众国相匹敌的工业、科技、军事超级大国。
但是,这时的苏共领导人也因袭着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原则错误,并因所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而自满自大起来。他们对内维持现状,对外扩张争霸。这种情况在70年代中期以后显得尤为突出。这也使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一步陷于僵化和停滞。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病逝。此后的苏共两任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在总共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相继去世。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1986年2月,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这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召开的一次党代表大会。此后不久,戈尔巴乔夫即正式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口号,并以此作为其“打开改革阻碍机制的突破口”。当时,人民希望改革,摆脱停滞,但是还没有弄清楚甚至尚未来得及思考戈尔巴乔夫在改革的名义下,提出这些口号的真正含义。
1988年6月, 苏共举行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自白,他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针不仅是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问题,而是要放弃苏共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治体制核心的问题,是要把国家权力中心从共产党手中向苏维埃转移的问题。
1990年7月,苏共举行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这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前苏共历史上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和其他一些决议。从此,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以及意识形态多元化也正式成为党的指导方针。
各种反共组织乘机大批建立和发展壮大,用各种方式向苏共展开斗争。据俄共中央副主席库普佐夫,在1991年2月28日说:
修改宪法仅仅一年,联盟一级的政党就有约20个,共和国一级的政党就有5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成为最终促使苏共下台和解散的政治力量。
在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党制方针的鼓动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各加盟共和国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狭隘民族离心倾向日趋严重,各加盟共和国党组织也日益脱离中央。从1989年开始,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等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提出脱离或独立于苏共的要求。
立陶宛共产党不顾苏共的劝阻和反对,于1989年12月20日,在立陶宛共产党二十大上通过了《立陶宛共产党宣言》和《关于立陶宛共产党地位的决定》,宣布立陶宛共产党脱离苏共,与苏共保持“平等的伙伴关系”。
戈尔巴乔夫对此节节退让,苏共出现联邦化倾向。党内所谓“民主派”利用这一形势,与党外民族分离主义相互呼应、紧密配合,进行分裂苏共、解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活动。
1991年3月17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举行了全苏人民公决。其中,赞成保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票数占76.4%,反对的占21.7%。但格鲁吉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和爱沙尼亚6个加盟共和国拒绝进行公投。
1991年4月23日,戈尔巴乔夫绕过苏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与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九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举行会晤,发表了《“9 +1”声明》,并将苏联新的联盟条约签署的日期定为8月20日。
声明提出,要尽快签订新的联盟条约,新建的联盟将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更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取消了“社会主义”几个字样。
这无疑是从法律上破坏了国家统一,特别是改变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此时,作为联盟中最大的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为夺取最高权力,已不惜瓦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了。
在签署新联盟条约的前一日,即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一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军高级领导人,为了保留社会主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时阻止所谓的“民主派”上台,宣布在国内一些地方实行为期六个月的“紧急状态”,并成立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紧急状态委员会”,这就是震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内外的“8·19”事件。
这是苏共内部一些力图挽救社会主义苏联的领导人,为避免国家走向灾难深渊所作的最后尝试。但他们既没有明确而又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在实际斗争中又缺乏坚强的政治意志,这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由。在外地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对这一行动,采取的先是骑墙、后是背叛的态度,也加快了这一事件的失败进程。
“8·19”事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苏共中央在戈尔巴乔夫的逼迫下自行解散。苏共的4228座办公大楼、180个社会政治中心、16个社会政治研究所等设施都被俄罗斯当局查封和没收。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俄罗斯各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和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组织,很快被解散,或被禁止活动。一个有着将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在执政74年之后丢掉了执政地位,整个党也随之溃散。
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
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
没有发现苏共党员们有组织地集合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或州委而举行任何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
没有发现人民群众为支持、声援苏共而采取任何有组织行动的记载。
当然,在饱尝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十多年悲剧性的苦果之后,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此开始了反思——亡党必然亡国。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的最后一天,也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存在的最后一天。
上午10时,戈尔巴乔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总统府,“精心”准备他将于当晚宣读的辞职书。晚19时,戈尔巴乔夫通过架在总统办公室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央电视台和美利坚合众国有线新闻电视台的摄像机,同时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告人民书。
戈尔巴乔夫宣布,他怀着“不安的心情辞职”,并“停止自己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职务的活动。”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顶上那面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几代人,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怀有深情的镰刀铁锤图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在寒风中悄然下落。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取而代之。
1991年12月26日上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会场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国院主席阿利姆扎诺夫一人。代表们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一项宣言,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
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布尔什维克共产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两个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名字,就这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后的俄罗斯,按照美利坚合众国人设计的“休克疗法”,在经济领域强制实行私有化改革,结果,很快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和衰退。
国家急剧贫困,社会陷于混乱,犯罪大量涌现。据俄罗斯内务部的材料,全国出现了8000多个有组织的大型犯罪团伙。叶利钦在他1996年的国情咨文中也承认,“现今的俄罗斯已超过了意大利,成为国际社会最大的黑手党王国”。
四.全面战争的幽灵又在欧洲上空游荡
将我们身处世界置于全面危机的从来不是以强凌弱,而是强强角力。前者只会带来局部的冲突和风险,而后者则容易引发全面对抗。美利坚合众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打阿富汗,土耳其打叙利亚,俄罗斯打格鲁吉亚,以色列打巴勒斯坦,越南打柬埔寨都属于前者,这些强国欺凌弱国的时候,由于该弱国背后牵涉的第三方大国关系相对简单,即其它大国并不将该弱国视为重大关切,那么其它第三方大国深度牵涉卷入其中的意志是有限的。所以整个规模是局部性的,给整个世界的危机程度也是有限的。但如果该弱国事关第三方大国或多国的重大利益,那么,风险将直接变成或者逐步升级扩大为强强角力,冲突规模显著上升,外溢成为世界性的风险。
例如,奥匈帝国武装干涉塞尔维亚的分裂势力,牵涉沙皇俄罗斯帝国的利益,由于大国协调,又进一步将沙俄与奥斯曼、德意志与法兰西、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与德意志的矛盾全都卷入进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大日本帝国侵占满洲,欧洲列强毫无插手的兴趣,随后大日本帝国不满足于伪满洲国所取得的利益全面侵略中国,触动英、法、美、苏等的利益,引发对大日本帝国的巨大不满,从而积极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牵制大日本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不满足于在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上取得的利益,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事实上默许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利益侵占,德意志第三帝国进一步攻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乌克兰被俄罗斯视为核心利益关切(用普京的话说,乌被视为俄罗斯人民精神空间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牵涉到美、波、德、英、法及其它广泛中东欧国家,也被后者中的部分国家视为重大利益关切,同时又可能会震荡传递到中东、亚洲地区,给现有秩序带来新的不安。
所以,俄乌战争与历史上才近发生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有着明显本质的不同!然而俄乌的军事冲突还不是危险的全貌,还有全球疫情肆虐、难民危机、种族主义泛起、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增长停滞等魔鬼的信号在此时此刻历史性的相聚,可谓诸毒俱全。毫无疑问,不要低估本次俄乌战争,这是二战以来最具潜在全面危险性的战争——幽灵又再次飘荡到了欧洲的上空。
1991年9月6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境内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宣布独立,拉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的序幕。12月26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宣布解体。而苏联主导下的军事同盟华沙条约组织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前半年已宣告解散。华沙条约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也宣告了资本、社会两大阵营长达44年的冷战结束了。
世界进入新的格局。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比较蛮横霸道。发生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直接武装入侵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并造成严重的伤亡。这些事形成了现今生活在这片地带上的民族和国家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记忆伤疤。
远不止此,在稍远的近代历史上,这里也经常成为强国的斗兽场:彼得大帝从瑞典手中抢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叶卡捷琳娜大帝三次瓜分波兰,拿破仑联军讨伐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哈布斯堡王朝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纳粹希特勒主宰这里并将其变成入侵苏联的前线,斯大林瓜分波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美苏冷战在这里分开界限;还有惨绝人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卡廷森林惨案等……数不胜数的历史大事件,强权与强人在这里络绎不绝的变换大旗,频率之高,地球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角落。
试图去了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什么要东扩以及最终为什么能够得到执行的人,一定要深知这些不愉快的历史给予这里的国家和人民的不安。这种不安的威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来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俄罗斯联邦。这种不安穿越时空,在历史尘埃里,也在对未来的预见中。根据解密的资料显示,政治家、波兰总统瓦文萨在1993年4月直接警告克林顿,“俄罗斯现在发生的改变是可以逆转的(意即重新崛起)”,“我们都害怕俄罗斯”,“如果俄罗斯采取进攻性的外交政策,波兰和乌克兰将首当其冲”,“波兰不能手无寸铁,需要美利坚合众国力量的保护。”
来自东方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奉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大国之民,不太容易理解为何波兰这样的欧洲国家不走独立自主的外交,何必一定要依附美利坚合众国和北大西洋公约?
历史上,拿破仑除了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还是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同时还分封其兄弟为多国国王;弗朗茨·约瑟夫的头衔则一口气念不完,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和波希米亚,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加里西亚和罗多莫里亚,伊利里亚,伦巴第和威尼斯的国王;耶路撒冷国王;1688年,英国议会则邀请另外一个国家荷兰的国王威廉三世来继任英国国王;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欧洲国家形成了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阵营;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欧洲国家分裂成了同盟国和轴心国两大势力;冷战后又再次形成两大阵营……在这里,依附列强,组队行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主、独立是东方世界的普遍思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爱骂跟随者和依附者为狗腿子,这点上欧洲人是非常难和我们的价值观共情的。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后,中东欧国家面临何去何从,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西边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强大,此外还有加入更富裕、广阔的自由市场(欧盟)和援助的诱人前景。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结盟,而远离东方成为这些地区的目标。这又与美利坚合众国在欧洲的利益共同构成硬币的正反面,促成北约东扩。早在1991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维尔和波兰、匈牙利等国领导已相当明确地表示,希望加入北大西洋公约。
但显然,北大西洋公约东扩并不是中东欧和美利坚合众国一拍即合就行那么简单的事。礼貌上来说,这片地区的任何动静都非常有必要顾及一下俄罗斯人的想法。
早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前,北大西洋公约就因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摇摇欲坠,而开始蠢蠢欲动。
在俄罗斯工作多年,后成为美利坚合众国驻俄罗斯大使的M.麦克福尔在其专著《权力与意图》中记载——根舍(时任西德外交部长)与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J.贝克在华盛顿的一次会面后重申:“我要说的是,不打算将北大西洋公约领域扩大到东方。”紧接着,贝克在与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外交部长)会谈后再次重复这一立场。贝克告诉戈尔巴乔夫:"北大西洋公约不会将北大西洋公约武装力量的管辖权向东方扩大一英寸。”戈尔巴乔夫随后对此确认:“任何北大西洋公约范围的扩大均不可接受”,贝克回复说:“我同意。”
不仅美利坚合众国方面,德意志联邦也有类似表述。1990年1月31日,西德外交部长汉斯·根舍宣称:“北大西洋公约必须做的是,无条件声明不论华沙条约发生什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领域都不会向东扩大,也就是说更接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边界。”
而根据半岛电视台记者掌握的美利坚合众国国家档案馆解密文件内容,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还从德意志联邦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政府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那里得到了防止北大西洋公约东扩的口头安全保障。
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北大西洋公约,亲历或见证者的记载,真实性是毫无疑问的。这些信息也成为现今俄罗斯指责北大西洋公约背叛承诺东扩的重要根据。但这些都是口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人确实没能拿到北大西洋公约方面的书面保证。
北大西洋公约之所以做这些表态,目的非常浅显:换取当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对德意志联邦统一的支持。而戈尔巴乔夫方面对北大西洋公约东扩的态度如何呢?
根据德意志联邦方面的权威历史档案,时任德意志联邦政府德美合作协调员、现为慕尼黑大学教授的维尔纳·魏登费尔德的记载:“莫斯科对统一后的德意志联邦作为西方联盟毫无保留的成员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替代性建议。不过,这些建议不仅遭到了北大西洋公约的坚决拒绝,而且从未具体地拟定,也从未用一个声音令人信服地做过陈述。”“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始终公开反对统一后德意志联邦成为北大西洋公约成员,而在内部他们的亲密顾问则比较灵活。”
也就是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方面虽然公开反对北大西洋公约东扩,但私下里比较灵活、不坚定,最终默认了统一后的德意志联邦成为北约成员。
由于对手的消亡,对美利坚合众国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言,防御压力瞬间卸掉了。克林顿时期(1993-2000年)美利坚合众国在全球的军费开支对比前任,不升反降(为克林顿政府实现财政盈余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美利坚合众国在欧洲的驻军人数,1990年的40万,下降到1998年的12万。
美利坚合众国对欧洲力量投射的减少,被俄罗斯视为积极的信号。加之新生的俄罗斯区别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体制,经济、外交和意识形态等也更类西方,导致叶利钦政府认为和美利坚合众国可以和平共处,未来甚至结盟(加入北大西洋公约)。早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前,叶利钦就向美利坚合众国和北大西洋公约表示,“与欧洲唯一的军事联盟合作将是俄罗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将加入北大西洋公约视为“长期政治目标”
两个敌对阵营的老大坚冰消融,让世界感到阵阵暖意。美俄靠近的过程中,两国领导人的友谊达到相当的高度。
叶利钦为了焦灼的连任选情,甚至打电话给克林顿加快处里俄罗斯急需的援助贷款。2018年,美利坚合众国克林顿总统图书馆解密了一批叶利钦和美利坚合众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电话谈话记录——“请准确地理解我,”1996年5月7日,叶利钦对克林顿说,“比尔,这是为了我的选举,我急切需要对俄罗斯的25亿美元贷款……问题是我需要钱支付退休金和工资。”叶利钦还警告克林顿,如果俄共当选,他们将会“毁掉一切”。叶利钦补充说,“他们想要收回克里米亚”。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俄罗斯与美利坚合众国的靠近。对此,感到忧心忡忡,首当其冲的是来自中东欧以及东南欧地区的部分国家。这些国家主要来源于三个主体:前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形成的国家以及前南斯拉夫解体形成的国家(为简便,下文用真空地带来形容这些国家)。
在俄美两国靠近的明线之下,还有一条如影随形的暗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真空地带的国家也在眉来眼去
而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真空地带的互动,叶利钦的态度从起初的不否认逐渐走向强硬。
1993年夏天,叶利钦访问波兰期间向时任波兰总统莱赫·瓦文萨承诺,俄罗斯方面不反对波兰方面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波兰与俄罗斯关系20年来大事记》,朱稳坦,新华网)。瓦文萨后来告诉美利坚合众国官员,叶利钦的这个承诺是书面的,有其签字为证。但叶的态度,在国内遭遇了大量反对的声音
1993年9月15日,叶利钦写信给当时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克林顿,信中明确表示“反对北大西洋公约接收东欧国家”。他反对北大西洋公约快速东扩,希望俄罗斯能够在冷战后融入一个泛欧洲安全体系里。在信中,他说明了俄罗斯的立场:“安全必须是不可分割的,必须以泛欧安全结构为基础。”
1994年12月,在欧安组织布达佩斯峰会上,叶利钦不满北大西洋公约“和平伙伴关系”向中东欧国家提供的军事合作和援助,公开发飙,当面指责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克林顿依然在追寻冷战政策。“历史上,我们的大陆第一次拥有获得团结统一的真正的机会。丢失这一机会,意味着忘记过去的教训,危害我们的未来。”克林顿则为北大西洋公约东扩辩护说:“我们绝不能够允许铁幕被无动于衷所取代。我们一定不能够将新兴名著国家置于灰色区域内,我们应当寻求增加所有国家的安全——消除旧有分界线,而不强制划出新的分界线。”
1995年9月20日,北大西洋公约正式公布东扩战略的第一阶段计划。叶利钦针锋相对表示:俄罗斯准备建立像华约那样的新军事政治集团,如果北约扩大到俄罗斯边界,可能导致恢复“两个军事集团”。
1998年,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告诫北约不要插手波罗的海国家事务,叶利钦警告称,如果北约吸收波罗的海国家或乌克兰加入北约,这无疑将越过一条危险的“红线”。
显然,这就上演了一个啼笑皆非的闹剧。既然俄罗斯与这些国家都同时表现出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的积极性,那么俄罗斯应该与真空地带的国家利益是一致的。北大西洋公约东扩并不是为了针对俄罗斯,这一说法在这一背景下显然也能站的住脚。起初,这确实在相当程度上让俄罗斯自身也感到疑虑和困惑——北约东扩就会威胁自己。既然要加入北大西洋公约,又为什么反对北大西洋公约东扩?显然,一个人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悖的选择。
1995年,在叶利钦受邀参加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之前三天,他曾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和外交官一起商讨有关北约东扩的问题。此次会议的记录了,俄罗斯内部高层对与北约互动存在分歧。自戈尔巴乔夫时期起,就担任总统顾问委员会成员的.米格拉尼扬,曾这样说:“……说实在的,我们的立场在哪儿,我们在哪儿有分歧,我们应该在哪些地方明确坚持自己的立场。应该说,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科济列夫(时任俄罗斯外交部长)在场,这很好。我想借此机会说几句,据我看,我们加入‘和平伙伴关系’太不是时候了。我一开始就反对,因为我觉得,它将会变成北大西洋公约扩张的‘绿色通道’。我们还有另一种方针,即如果我们加入该计划,这将消除北大西洋公约扩张的可能性。”
俄罗斯之所以存在这个困惑,说白了关键症结就是:美利坚合众国欢迎俄罗斯加入北大西洋公约到底是不是真诚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北大西洋公约与俄罗斯签署一份有法律意义的保证就可以打消俄的疑虑。俄罗斯人要吸取当年北大西洋公约吸收东德后的教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虽然拿到了一份《关于最终解决德意志联邦问题的条约》,但这份条约只规定了德意志联邦方面的问题。对北大西洋公约东扩,只字不提(在有些资料里提到,当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甚至不觉得未来会存在继续东扩的问题)。
由于俄罗斯方面对北大西洋公约东扩的反应越来越强烈,北大西洋公约和俄罗斯终于开始坐下来就整个北大西洋公约与俄罗斯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从1997年1月20日至5月13日,历时4个多月,6轮艰苦的谈判,终于形成《俄罗斯联邦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
这份文件里,将“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的写入——从欧洲-大西洋共同体所有国家的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出发,北大西洋公约和俄罗斯将共同努力,在忠于共同价值观、承诺和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为在欧洲建立共同和全面的安全做出贡献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
北大西洋公约对俄罗斯的关切给予明确表态:
(一)他们无意向、无计划、也无有理由在新成员领土上部署核武器,也没有必要改变北大西洋公约核态势或核政策的任何方面——也没有预见到未来有任何需要这样做。
(二)联盟将通过确保必要的互操作性、一体化和增援能力来执行其集体防御和其他任务,而不是通过额外永久驻扎大量战斗部队。合作机制方面,保证俄罗斯一定程度上参与欧洲事务的权利,俄罗斯在联合常任理事会中享有与北大西洋公约成员国同等票数;经济方面,承诺帮助俄罗斯加入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增加对俄经济援助,除世界银行已表示恢复执行对俄102亿元贷款外,美利坚合众国还将向俄罗斯提供不少于40亿美元的援助。
《基本文件》每5年续签一次。《基本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俄罗斯的焦虑。但是,这份《基本文件》(founding act)只是一个政治文件(属于表态性质),法律约束力非常弱。在英文定义里为“founding act”,act有条例的意思,在国际法上,这和条约(treaty)的性质相去甚远。为了不因为翻译问题导致纰漏,我特意去查看了美利坚合众国及俄罗斯与盟国签订的正式条约的英文翻译。
不幸的是,这样一份缺乏法律约束力的《基本文件》已经是北大西洋公约与俄罗斯在东扩问题上最具有分量的文件。如果说世界的平稳运行以法律和规则为基石。那么,俄罗斯与北大西洋公约方面的安全地基显然建在了软泥上。
这份文件中,俄罗斯并没有作出如北大西洋公约那样明确、具体的表态。但显然俄罗斯实际比北大西洋公约作出更多妥协和退让,因为它没有争取到北大西洋公约将不再东扩写入文本。显然,代表着叶利钦政府在遏制北大西洋公约东扩问题上,没有达成目标。
从文本层面来说,《基本文件》实质上是对战后雅尔塔格局的修改,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主导欧洲大陆的格局初步界定
这份文件是当年5月27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北大西洋公约16国首脑及北大西洋公约秘书长索拉纳签署的。在5月15日,也就是基本文件各方达成协议后的两天,美利坚合众国国务院对《基本文件》的情况立即进行了解释说明。
这个说明的最后才是重点:该法案明确表明,俄罗斯对北大西洋公约联盟的决定没有否决权,北大西洋公约保留在其选择时独立行动的权利。该法案对北大西洋公约扩大没有影响,该进程正在按计划进行。在 7 月的马德里峰会上,北大西洋公约领导人将邀请首批国家开始加入谈判。那些被接纳的国家将拥有联盟成员的全部权利和责任,成员资格的大门将继续向所有新兴的欧洲民主国家敞开。
两个月后,北大西洋公约马德里首脑会议宣布作出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的决定。到1999年4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纪念北大西洋公约成立50周年的北大西洋公约首脑会议正式接纳了前述中东欧三国。这次会议还通过了一个文件,叫“成员国资格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公开表明,北大西洋公约还将继续东扩。而且明确提出提出了时间表,要在最晚不超过2002年首脑会议上开始考虑第二轮被邀请国的名单。
也就是说美利坚合众国不仅拿到了他们想要的,还表示要在未来拿的更多!
这时候,我们再回到俄罗斯对美利坚合众国-北大西洋公约是否真心诚意接纳它的问题上,这个答案就非常明显了。如果,谈判时对方在表态上总是显得那样爽朗、开放和大度,但到要求签署文件以作出证明时就扭扭捏捏、含糊不清。那么,非常明显对方的表面态度就纯粹是居心险恶的玩弄与不负责任。好吧,像极了渣女们的爱情,只谈恋爱不领证。
更何况在谈判之外的地缘争端中,美利坚合众国和欧洲在波黑战争、车臣战争及科索沃战争在这段时间内爆发,这些都是俄罗斯有重大关切的传统地带,美利坚合众国及欧洲在这些事件上首鼠两端、明里暗里的操弄,无一又不坐实了北大西洋公约的真面目。
1999年12月31日,新世纪钟声敲响之际,自觉对内对外无能的叶利钦提早辞职,将总统之位移交给了普京。
对当时整个外界来说,对这位以百米冲刺速度登上舞台的普京还非常缺乏了解。当时美利坚合众国及欧罗巴大陆世界已经在与叶利钦整体相处融洽的时期在俄罗斯培植了以诸多寡头为代表的利益代言人,他们希望能在普京身上继续得到利益的保障。
普京登大位后,也和他的前任一样,对美利坚合众国及欧罗巴大陆世界存有一丝想象。在此形势下,双方进行了比较灵活的接触。克林顿曾直截了当的问普京,俄罗斯能否加入北大西洋公约?普京回答道:为什么不呢?
2000年,美利坚合众国也迎来了小布什政府上台。2001年6月,在斯洛文尼亚俄美双方共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提问小布什,“总统先生,美利坚合众国人民可以相信这个人么?”小布什回答道:“我看着他的眼睛,他是个正值而可信的人。我们进行了非常良好的会谈,我能感受到他的灵魂。”这份基情满满,丝毫不弱于当年叶利钦和克林顿的浓情蜜意。
2004年4月,在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的领导人齐刷刷的站在布什的身后。布什庄严宣布北大西洋公约新增7个成员国。中间虽然经历911波折,美利坚合众国布什政府再次拿到了它想要的。
经过此次东扩,美利坚合众国向俄罗斯政府说过北大西洋公约东扩不能越过前苏联境内的红线践踏的荡然无存,北大西洋公约的边界已经直接接壤了俄罗斯(波罗的海3国)。可以说这次东扩是至今北大西洋公约所有已经达成的东扩行动中最危险的一次。
不管怎样,以今日所发生的事态来回看,其实不只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当初轻信了美国,普京实际是第3位“天真”的领导人。可能在这期间,美利坚合众国的人做梦都会笑醒。
但随后发生的几件事,让普京从对美利坚合众国-北大西洋公约的幻想中彻底清醒过来——因为美利坚合众国的人丝毫不打算不收手,并且变的更加毫不掩饰。
首先是美利坚合众国在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鼓动颜色革命。在2003年和2004年,美国先后操纵了在俄罗斯周边国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发动颜色革命,导致了亲西方的领导人尤先科、萨卡什维利上台,这无疑相当程度上恶化了俄美关系。而且这股趋势愈演愈烈。
其次,在军事方面,美利坚合众国发起军事竞赛并将矛头对准俄罗斯。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英译Treaty on the Limitation of Anti-Ballistic Missile Systems )。《反导条约》虽然是一个冷战时代的产物,但却是一个充满了战略智慧的条约。在美苏争霸时期,双方都发展和拥有了大量的核武库,由于双方都具备了摧毁对方的能力,这样通过核威慑,就能达到战略平衡。但是其中有个缺陷,就是如果一方发展出了相对充分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后,那么对方的核威慑就失去了作用,对于取得优势的一方,就随时面临这种突袭对方的诱惑,对人类来说这是一场灾难。《反导条约》的意义正在于此,通过限制发展反弹道导弹来确保对方的核威慑,即以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反》规定双方都只能首都或一个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周围建立一个反导弹系统。
自克林顿时代后期起,美利坚合众国的人就开始着手退出这个条约,但一直遭到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最终在2001年12月,小布什强行退出了这个系统。于是,作为维护全球战略平衡的基石达到30年的《反》最终寿终正寝。理解这个《反》的重要性的人应该都会明白,这代表军备竞赛的笼子再次打开了。
2014年,普京在瓦尔代论坛十周年讲话中特别指出:“新世纪以来俄美关系恶化的最主要根源,就是美利坚合众国单边退出《反导条约》。”
美利坚合众国退出《反导条约》后,再次故伎重演强调美利坚合众国退出反导是争对反恐的需要,不是针对俄罗斯。但接下来的动作却是紧锣密鼓的展开了:先是反导系统在本土进行全覆盖,随后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丹麦、大和国等多地建立导弹预警系统。在这个时期,美利坚合众国还没有明显表象出针对俄罗斯的意图。但是,自2006年起美利坚合众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等国就部署反导系统问题逐渐进入实质性谈判,2007年1月,美国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这针对谁已经是不言而喻。
一个月后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普京发表了震惊世界的讲话,成为其上台以来对美利坚合众国前所未有、最为猛烈的抨击。在当天的发言中,他提到:“北大西洋公约扩张的过程与北大西洋公约现代化或保障欧洲安全无关。相反,这是严重的挑衅,降低了相互之间的信任”。“没有人感觉自己是安全的!因为没有人能像躲在石墙后面那样躲在国际法后面。这样的政策当然是军备竞赛的催化剂。”“请至少对我们展现哪怕一丝的尊重,为何一面强调你们所希望的安全,一方面又拒绝我们所希望的安全”。这最终就导致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对立 ,也便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
五.法兰西的调和
v2-20b3181de43858354cac8b0c6f4a47a6_720w.jpg
我们翻开欧洲地图可以看到,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而俄罗斯处在最东端,两国之间从陆地上要穿过德意志联邦、波兰和白俄罗斯才能交流,从海上要穿越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航路或地中海—黑海航路才能沟通,在飞机和高铁还没发明出来的时代,这样的距离实在不能算作近。
两国在历史上都有着对外扩张的传统。自从9世纪法兰克王国崩裂成三块后,法兰西在西部高卢地区产生民族国家,随后的几百年努力向多瑙河方向扩张,将英格兰的势力从欧洲大陆赶出去。到了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兰西现代版图基本成型,在陆地上不断侵蚀德意志哈布斯堡王朝的地盘,一度拿下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向南经略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海上殖民北美和北非、西非,甚至越过印度洋殖民东南亚,侵入华夏南部。这是几百年来法兰西的战略方向。
自从莫斯科大公国从金帐汗国之中独立后,这些斯拉夫人开始了非常迅猛的扩张。他们向西同波兰、瑞典等国争雄,向东不断殖民到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向南则遵循沙皇彼得一世的战略,从奥斯曼土耳其、波斯、中亚和华夏四个方向挺近,极大地扩充了俄罗斯的南部版图。但是俄罗斯在海上的实力大部分时候都不怎么强,败仗吃的太多,海外殖民地非常少。
两国之间战略扩张自然也是有交汇点的,比如法兰西大革命时期在普鲁士、波兰方向的碰撞,19世纪中后期在土耳其、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导致了双方的冲突甚至战争。但是很多时期的欧洲大战,如七年战争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俄都是盟友关系。即便是在两国大打出手的拿破仑战争时期,两国元首也曾“亲密无间”,一度达成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提尔西特和约》。只是后来拿破仑上头直接进攻俄国本土,才导致两国进入全面大战的状态。而且这种战争属于争霸战争性质,在距离遥远、民族主义强劲的条件下,双方都无意愿和能力去全面侵占对方的土地,拿破仑拿下莫斯科后无法立足,俄军与反法联军进入法兰西后又全部撤退就是明证。
由此可见,两国除非把其他欧洲国家的土地都拿了下来,不然两国间发生冲突或战争都是长途跋涉的远征,对双方的国力和人力都是一种莫大的消耗,保持总体和谐的关系才是符合两国利益的举措。
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西欧地区就成了整个欧洲的文化中心,其中尤以法兰西王国为甚。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是法兰西历史上国力唯一达到过世界第一的时候(拿破仑时期的法国要次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其文化成就也达到了法兰西历史上的巅峰。在这时期,法兰西文学、美学、服饰、奢侈品等方面都达到了繁荣的程度。法语也取代拉丁语,成为欧洲上流阶层最喜欢说的语言。
沙皇彼得一世即位后,深感俄罗斯全方位落后于西方国家,于是派出多批使团前往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学习先进技术。他自己还“微服私访”,化妆成普通的下士军官,去荷兰、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普鲁士、奥地利等国考察学习,总结出了一套全面西化的改革方案。
对于法国语言和文化,彼得一世相当推崇。他以强制手段推行以法兰西文化为代表的欧式服饰和生活方式,命令强制国民改换装束,剃掉胡须,经常在宫廷举办大型舞会和各种娱乐活动,允许贵族家庭按规定的程序组织娱乐晚会。他学习法国贵族的做法,要求妇女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并亲自制定了一套仿效西方宫廷礼仪、待人接物方式的行为规则。他带头说法语、德语和拉丁语,并要求贵族和官僚们也学习这些外语,初步打下了俄国贵族和上流阶层说外语的基础。
到了另一位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学习西方文化达到了新高度。她是从德意志地区来的女沙皇,因此在普及西方文化和语言方面更加积极。在启蒙思想风行欧洲时,她推行“开明专制”,不断壮大贵族阶层,并引导他们建立更多更大的庄园、城堡,其奢华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让见惯了华丽宫廷和奢侈品的法国人也为之惊叹。许多俄罗斯文学家、艺术家都从小接受法语和法兰西文化的教育,创作的作品也不乏法语内容。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下,法兰西语言正式成为俄罗斯上流阶层的通用语言,与母语俄语形成了俄法双语并用的局面,俄语的发展变化也借鉴了许多法兰西的词句。贵族们以说法兰西语言为荣,反而俄罗斯成为了下里巴人的存在。
到了1812年俄法战争之后,俄国出于抵抗拿破仑入侵的民族主义和抵制大革命思潮的目的,开始有意减少法兰西语言和法兰西文化对俄国的影响,更加注重俄罗斯本土文化的发展。但是法兰西语言和法兰西文化在俄罗斯国内依旧有着重要地位,如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就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法兰西语言的推崇和喜爱,多次在其文学作品中使用法兰西语言表述。法兰西的珠宝、香水等奢侈品,宫廷和教堂建筑,高跟和丝袜等时尚服饰,如今仍在俄罗斯境内广泛流行着。
即便是在俄罗斯最强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期,俄罗斯人对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追求热情也没有改变。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后,俄罗斯非常想融入西方体系,青年群体中崇尚西方的思想盛行,这其实也是当年沙俄推崇法兰西文化的一种现代延续。俄罗斯人对自己的文化自信但又不是特别自信,法兰西文化在他们心中一直是巅峰的存在。因此,俄国语言和文化长期受法国影响,俄罗斯人特别是上流阶层对法兰西一直保留着一定的好感。
除了地缘和文化方面外,其他国家,特别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德意志联邦、美利坚合众国这三国的存在,是影响俄法关系的相当重要的因素,很好地证明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外交原理。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素来有欧洲“搅屎棍”之称。作为脱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它害怕欧洲大陆出现一个统一的主导性的力量来对自己不利,因此数百年来都坚持“抑强扶弱”的离岸平衡战略,以强大的海军阻止欧洲国家军队登陆英伦三岛,而利用经济和军事手段挑起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从中渔利。
自英法百年战争之后,法兰西作为欧陆一霸,长期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玩离岸平衡坑害的首要目标,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它都直接参与反法,甚至担任反法联盟的领袖。在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的一些事件中,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也是多次背刺、暗算盟友,竭力削弱法兰西在欧陆的实力和影响力。而法兰西很清楚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的目的,在多次战争中想要登陆不列颠岛攻占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结果都因其强大的海军所阻而作罢。
俄罗斯崛起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政府也将它作为了离岸平衡的目标。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政府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刻意挑起法俄之间的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起爆锤俄罗斯帝国,在伊朗和中亚地区和俄罗斯帝国争夺势力范围,在二战中积极挑动德意志第三帝国进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1807年的法俄谈判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对拿破仑说:“我讨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号令天下的架势。如果有谁能号令天下,那就是是法兰西第一帝国。”这话虽然有给拿破仑戴高帽子的意思,但是也说出了一个事实:俄罗斯对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离岸平衡的做法也很反感。在克里米亚战争胜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想要乘胜追击,进一步重创俄罗斯的时候,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却与新即位的沙皇亚历山二世和谈,这就是两国对于阻止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战略目标达成的一种默契。
德意志作为法俄地理位置之间的强国,它的崛起对于西边的法兰西和东面的俄罗斯都是一种挑战。17-18世纪的神罗哈布斯堡王朝就曾让两边倍感威胁,法俄还曾一起进攻普鲁士。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崛起,法俄都感受到来自德意志的巨大威胁,于是组成了同盟,后来一起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德意志第三帝国先灭亡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再进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也让这两国又站在了反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同盟的阵线上。可以说只要德意志强大且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与俄罗斯联合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如果把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政府离岸平衡欧洲大陆的欧洲地区作为一个小圈子,那么美利坚合众国就是在世界的大圈子对欧洲这个小圈子搞离岸平衡。在“一战”中,美利坚合众国同时给同盟国和协约国卖物资,等两边的血快放干了才下场,赚得盆满钵满。在凡尔赛和约上,美利坚合众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政府一起阻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肢解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做法,反而扶持魏玛共和国,结果逼出了一个千古一帝希特勒。“二战”中美利坚合众国故技重施,又是两边卖武器,让欧洲参战的各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而自己成为最大赢家。
“二战”结束后,美利坚合众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援助欧洲,试图将欧洲国家复兴到原来的世界中心位置。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十分清楚美利坚合众国的这项决策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采取强硬手段驱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境内的美军,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他摆脱意识形态的偏见,主动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交好,达成了两国“特殊伙伴关系”。在这样的状态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可以借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力量反对来自美利坚合众国的复兴欧洲计划,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可以借助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力量来制衡美利坚合众国,这对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来说是双赢的关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重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的情况下,和俄罗斯依旧保持了较为平和的关系,在能源等方面两国也有着较为深入的合作,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还一度要出售军舰给俄国。
在这次俄乌战争期间,法国试图调停的行为,被不少人笑话为“法国人又举白旗了”。他们不明白的是,俄法两国的外交都注重现实主义,两国的地缘和历史交往的经验,证明了两国保持良好关系才是主流,它们之间实在没有必要把关系搞坏。在两国同为联合国“五常”和核大国的情况下,发生冲突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六.俄乌战争
俄罗斯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这场以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形式爆发的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高烈度争夺地缘、经济、军事方面世界霸权的结果,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冷战。俄罗斯把乌克兰用作诱饵,来维持它在欧洲的霸权。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乌克兰选作对俄罗斯的一条战线。俄罗斯则努力在乌克兰这一竞技场上击败美利坚合众国-北大西洋公约联盟。在战争中,俄罗斯试图复兴并扩展单极世界秩序,而且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俄罗斯则试图维持它对某些地区的支配地位,阻止美利坚合众国领导下北大西洋公约对乌克兰正义的援助。俄罗斯的策略是达到其目标,尽快占领别国土地,侵略其他国家领土完整;美利坚合众国的战术则是尽量尽快结束战争,反对战争来对对俄罗斯施加重大压力。自俄罗斯向乌克兰宣战以来,美利坚合众国-北大西洋公约联盟对俄罗斯施加了严重的、逐步升级的、经济外交文化方面的制裁,而另一方面,是为了美国-北约的利益,因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美利坚合众国都在加大对俄罗斯的物资采购,逐步向俄罗斯输血。俄罗斯也已经准备好面对这一切,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这一切让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再一次如阴云笼罩。
目前为止,俄罗斯和乌克兰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和无辜平民死亡。战争每天都在加剧。乌克兰正遭受着严重的毁坏。局势令人悲哀。340万人已经作为难民离开了乌克兰。650万人无家可归。城镇、学校和当地医院被夷为平地。几十万家庭遭受着缺少食物、饮用水和药品的痛苦。战争加剧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危机。物价飞涨,俄罗斯的原油、天然气出口和乌克兰的小麦出口都停滞了。比如说,在斯里兰卡,一公升牛奶的价格涨到了1980卢比,一公斤糖则是290卢比,一公斤大米是500卢比。在此情况下,人民起来造反,拉贾帕克萨(Rajapaksa)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价格上涨引发了严重的通胀。实际工资在下跌。失业越来越严重。人民的购买力严重下降。人民的生活条件岌岌可危,有大规模饥荒的危险。战争给帝国主义者带来巨额利润,而人民只能收获毁灭、经济灾难和死亡。众所周知,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让人民流离失所,要让经济崩塌,要点燃永不熄灭的战火。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战争。我们呼吁工人、农民、中间阶级、所有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共同谴责这场战争。我们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牢记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教导:“工人没有祖国”、“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要牢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导师——列宁的教导:“觉悟的无产阶级不会支持帝国主义狼群中的任何一方”,不能站在任何帝国主义国家一边。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某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某个阶级在战前长期推行的政治,这个阶级在战时必然地和不可避免地会继续加以推行,只是变换了行动方式而已。”同样,政治也不是与经济因素无关的。帝国主义对超额利润愈演愈烈的争夺,在乌克兰和东欧以战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不管是强大的帝国主义还是薄弱的帝国主义,美利坚合众国、日不落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第二帝国、俄罗斯帝国,都不值得工人阶级为它们的利益流血。不存在什么好帝国主义和坏帝国主义。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运动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选择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独立路线。这些运动必须和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者的利益划清界限,为工人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利益而战斗。在帝国主义时代,只有工人阶级及其盟友发动的夺取政权的革命战争才是正义战争。“只有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才能把人类从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绝境中解救出来。不论革命有什么样的困难,可能遭到什么样的暂时失利,不论反革命掀起什么浪潮,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千百万人民正发动斗争,抗议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破坏性战争,抗议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他们通过贩卖各种毁灭世界的致命武器(包括核武器)和部署军队,正在把世界引向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支持这些抗议斗争。我们呼吁全体党员、人民解放游击军部队、革命人民组织以及印度所有被压迫阶级、群体、民族,一起参与这些运动。我们呼吁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和民主人士,团结起来推进这些运动,以图从世界上根除帝国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俄罗斯的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加紧开展抗议斗争,要求立即遵从世界人民的意愿、无条件结束对乌克兰的战争,向普京政府施压。俄罗斯军队必须把枪口朝向自己的政府。如果俄罗斯政府肆意开展核战争、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他们必须学习十月革命成功的伟大经验——那是一场无产阶级领导下、列宁与斯大林同志领导下的全体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它在1917年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变为国内战争。他们必须继承十月革命的传统,推翻普京政府。他们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政府。
美利坚合众国工人阶级、被压迫人民必须奋勇斗争,要求停止土耳其主导的北约军事联盟的扩张,要求俄罗斯停止向其卫星国和傀儡/买办政府出售军火,要求停止在这些国家部署帝国主义军队,要求销毁一切毁灭世界的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要求解散北约军事联盟。如果俄罗斯胆敢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必须把战争变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单挑战争。
被压迫人民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坚定而勇敢地斗争,反对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政府、法兰西第一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意大利第二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主义政府,以及世界各资本主义政府的那些支持战争的政策(军火援助、部署军队、经济援助、政治辩护等)和在战争中选边站(不管支持俄罗斯还是乌克兰)、挑动工人和被压迫人民自相残杀的行径。如果帝国主义国家胆敢发动世界大战,各国人民必须把它们埋葬,在各自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和全乌克兰地区饱受轰炸之苦的工人和人民站在一起。我们谴责杀害平民。我们呼吁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保护逃难到其他地区的乌克兰人民。乌克兰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必须谴责总统泽连斯基合作于北约、亲美利坚合众国的政策——这种政策把乌克兰变成了北约、尤其是俄罗斯帝国主义的卫星国。他们还必须把帝国主义强加给他们的战争变为俄罗斯与乌克兰点单挑战争,夺取国家政权来保卫民族的生存。乌克兰被压迫人民必须在乌克兰无产阶级领导下打击各种帝国主义,取得乌克兰的主权独立。我党呼吁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共和国以及克里米亚地区的被压迫民族,不要依赖俄罗斯帝国主义争取自己的未来,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无产阶级的领导争取自己的未来。
印度的工人、农民、被压迫人民、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必须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冷战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必须高声要求立即停止战争。他们必须支持乌克兰人民争取国家主权的战斗。战争将会对印度产生强烈的影响。我们必须动员各阶级、各群体的人民,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和印度买办统治阶级的破坏性政策。我党必须肩负起责任,领导、协调反对当前战争的人民斗争和人民战争。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场有战斗性的运动,反对印度教帝国主义的莫迪政府,要求印度必须退出“四国集团”(QUAD)军事联盟,不加入任何帝国主义联盟。如果当前战争演变成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且印度加入了其中一方,那么印度的被压迫人民、群体和被压迫民族必须谴责印度。我们必须揭露印度教法西斯主义者们的阴谋——他们企图以假民族主义、假爱国主义的面目,挑动民族沙文主义和战争狂热情绪,以图把印度军队和印度人民变成帝国主义战争中的附庸。我们必须加强人民战争,建立解放区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
亚非拉落后国家的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斗争反对帝国主义的奴才——买办政府的顺应战争的政策。一旦世界大战爆发,必须把它变为国内战争。必须在持久人民战争的道路上建立解放区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制度本质上是破坏性的,是无政府状态的,是毒害全世界人类和大自然的。这一制度是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环境、难民等方面的危机的核心。这一制度使工人、农民、中间阶级陷入失业和流浪。这一制度无可救药,它习惯于使用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参见《白皮肤、黑燃料:论化石燃料法西斯的危险》 )。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只有彻底根除这一制度才能得到解放。世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动员工人、农民、中间阶级和其他类似的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根除帝国主义。
爆发于乌克兰的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战争,将把其他战争推向更高的烈度,这包括对也门的战争、对巴勒斯坦的战争、对索马里的战争、对女性的战争、对非常住人口的战争、白人种族主义者对各种有色人种的战争、对工人的战争、对民主的战争、对环境的战争等等。在各地把这些战争变为国内战争,是国际工人阶级的任务。打败俄罗斯帝国主义——这是俄罗斯工人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任务;打败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这是美利坚工人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任务;打倒那个正在毁坏自然环境的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制度,并建立起社会主义——这是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党号召世界各地正在打击帝国主义(它是毁灭世界的基础)的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把斗争方向统一起来。我党号召全世界工人、农民、中间阶层和其他被压迫人民,和反帝运动协调一道,在本国开展人民运动、人民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相信,我们能够达到再无战争、实现全方面发展的世界。这只有通过在世界上根除帝国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侵略乌克兰的战争是帝国主义争夺的集中体现!
谴责发生在乌克兰的帝国主义冷战!
停止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
乌克兰人民必须实现国家主权!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动员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对帝国主义!
动员世界人民参与激进斗争,遏止发生核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
从世界上根除掉帝国主义!
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代替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制度!
变俄罗斯帝国主义战争为俄罗斯与乌克兰单挑战争!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就要把它变为单挑战争,要推进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不要帝国主义!一定要反对大俄沙文主义!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v2-f08bf84b9de73a2daecb5c3ee4191d53_720w.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

民国风 发表于 2023-3-21 12:18:36

民国风 沙发

2023-3-21 12:18:36

俄罗斯1900年入侵中国东北。1911年入侵外蒙古。1934年入侵中国新疆。1939年入侵波兰。1939年入侵芬兰。1940年入侵爱沙尼亚。1940年入侵拉脱维亚。1956年入侵匈牙利。1968年入侵捷克。1979年入侵阿富汗。1992年入侵摩尔多瓦。2008年入侵格鲁吉亚。2014克里米亚。谁和老毛子做邻居谁倒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民国风 发表于 2023-3-21 12:18:36

民国风 板凳

2023-3-21 12:18:36

全看完了,历史经纬理清了。知乎优秀作品,就是太长了得假期才能看完。后面的结论,还是要保持中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
mifgt@163.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6

帖子57

积分217

图文推荐

  • 芮成钢:曾直捅“裆中央”的青年才俊抵美油

    芮成钢,男,汉族。安徽合肥人,1977年9月24日生

  • 希特勒给德国带来了什么好处?

    1‌‌、经济复苏‌:希特勒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

  • 广场舞分贝超多多少违法?超过60分贝即算扰

    广场舞的分贝超过60分贝即算扰民,且可能违法。‌

  • 抹茶绿用在家装中的搭配,效果简直不要更赞

    抹茶绿,一种深邃而微妙的黄绿色调,是大自然四季

  • 抹茶是什么茶?为什么叫抹茶?是用啥做的?

    抹茶是什么茶?为什么叫抹茶?是用啥做的?吃了多

  • 人类历史为什么总是野蛮征服文明?因为演化

    美国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在他的著作《西方将主

  • 中国为何打压基督教,优待佛教,冷落道教

    虽然我国民众普遍不信教,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佛

  • 这个世界上最惨无人性的制度就是分面包的人

    视频中演讲者的原话是,这个世界上最惨无人性的制

  • 十年寒窗换张废纸文凭中国特色读书骗局野鸡

    十年寒窗换张废纸文凭中国特色读书骗局野鸡大学拖

  • 口腔种植费用纳入职工医保!“家庭共济”范

    据舟山市医保局消息,今年10月10日起,我市职工基

  • 以军声称:哈马斯领导人已被击毙

    以色列国防军声称,其在一次行动中击毙了三名哈

  •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真的是一针见血

    当世界和平的时候,经济增长成为各个国家最主要的

  • 在中国创建政党合法吗

    在中国创建政党是合法的,但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

  • “无人机侵入事件”激化朝鲜半岛局势:准备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莽九晨 王逸】韩国联合

  • 中国历代词作名篇138首,值得你一读再读

    唐· 温庭筠 《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

  • 谎称拥有图片版权敲诈勒索商家,一张图片要

    图片版权费得来容易屡试不爽?小心坐牢!记者17日

  • 有种“遗憾”叫郑中基不再唱歌了,只有听过

    有种“遗憾”叫郑中基不再唱歌了,只有听过他唱歌

  • 新的充电电池是先充电还是先使用

    新的充电电池在首次使用时,建议先充电再使用。‌

  • “远上寒山石径斜”,“斜”读xíe(音邪)

    前言: 文学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展现艺术

  • 警惕听话水!无色无味,几滴让人失忆!谋财

    警惕听话水!无色无味,几滴让人失忆!谋财害命

  • 台湾纪念双十为何大陆没反应?辛亥革命不是

    辛亥百年,台湾在纪念什么? 2011年10月10日,辛

  • “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到底有什么

    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

  • 十方的具体方位,十方的佛教背景和意义

    ‌‌十方是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

  • 好莱坞电影现在越来越不受待见

    曾几何时,“好莱坞”这三个字,在国内就是好电影

  • pad电用到多少充电从而有助于维持电池寿命

    ‌iPad的电量使用到20%-80%之间充电有助于维持电

  • 重读《阿Q正传》:“奴隶”、“奴才”与“

    “奴隶”与“奴才”是鲁迅文章中常常出现的两个关

  • 奴隶与奴才有区别吗?这里告诉你

    对于奴隶和奴才,只有一字之差,看上去也算是同义

  • 歌手狼戈:离婚后酗酒差点丢命,拒绝1500万

    歌手狼戈,这个名字你可能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他

  • 房间灰尘太多怎么解决?开窗通风、定期打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高

  • 网传湖南邵阳国庆升旗礼发生枪击 公安局长

    联合早报 湖南省邵阳市公安局大院星期二(10月1日

  • 长征“穿越”短剧火爆 左派网民批是历史虚

    首部关于长征的奇幻主旋律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

  • 经济就业牵动中国国庆消费 电影文旅冰火两

    今年“十一”长假,中国假日消费呈现分化趋势。图

  • 腹部肥胖怎么消除最快?除了这5种没有更好

    通常情况下,没有消除腹部肥胖最快的方法。但一些

  • 查特绿香甜酒 绿荨麻酒 Chartreuse Liqueur

    查特绿香甜酒 绿荨麻酒 Chartreuse Liqueur法国

  • 为什么还有人用CD机听音乐?

    时至2022年,我仍坚持使用CD来享受音乐,耳机选择

  • 21世纪最伟大百佳电影排名第三!谈及人性,

    21世纪最伟大的一百部电影。第一是《穆赫兰道》,

  • 14岁少女的坚定信念,指引她一路前行-简评

    今天把电影《大地惊雷》看完了,感觉挺不错,虽然

  • 《大地惊雷》:一个时代的落寞,下个时代的

    一部标准的西部牛仔片,弱肉强食的社会和扣人心弦

  • 坚韧不拔的小姑娘的勇气令人敬佩,她无视冷

    勇气、决定和执行力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彰显一

  • va面板和ips面板哪个好

    VA(Vertical Alignment)面板和IPS(In-Plane Sw

  • 不宣而战!以色列偷摸轰炸俄罗斯空军基地

    10 月 2 号晚上,以色列空军不宣而战,偷偷摸摸去

  • 以色列轰炸叙利亚俄罗斯空军基地,当机立断

    10月3日,以军继续在黎巴嫩展开行动,过去一天

  • 平板怎么投屏到电视上 怎么样把手机投屏到

    平板怎么投屏到电视 想要平板投屏到电视,可以在

  • pad怎么投屏到安卓显示器

    ‌要将iPad投屏到安卓显示器,可以使用AirDroid C

  • 伊朗对以色列发射约200枚导弹,打击以军事

    封面新闻记者 张奕丹 综合报道 当地时间10月1日晚

  • 斯坦福大学博士已入职安徽灵璧乡镇公务员岗

    今年6月,一份2024年乡镇公务员政审考察名单在网

  • 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被杀,中东多方

    以色列军方28日宣布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在

  • 1977年来首次,美国港口工人将举行大罢工

    评:中国工人饿死了也不会有人组织罢工,代表工人

  • 比掌权更重要的是你的人民!-民为贵,社稷次

    原标题:拜登联大告别演讲,为这事"赞赏"中国 原

  • 南通低保户54岁单身汉因被取消低保资格怒杀

    江苏南通启东市女驻村干部沈某遭54岁单身老汉赵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