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常识”,颠覆你的认知!未来社会的九大生存原则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爆裂》便是来自未来的明信片。 这本今年九月刚刚出版的新书重新定义了“常识”,书里的九个原则,将带你颠倒过来看世界,也看一眼你的未开。 面对变幻莫测的未来,人类可以从书中的九个角度破局而出。新事物比权威重要、主动需求比顶层设计重要、方向感比大地图重要、愿意承担风险比追求稳定重要。 国庆假期,罗振宇逐字逐句的读完了这本新书。说,“这是我今年所看过的,对未来认知方面最重要的一本书。” 《爆裂》作者伊藤穰一,没有从大学毕业(多次从大学退学),但是却掌管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创新机构——大名鼎鼎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聚集了全世界的创造性人才,被誉为实现寓言的地方。《爆裂》一书则包含了非凡的案例研究和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等机构的前沿研究和哲学理念,它将通过九大原则帮助你适应这个难以预测的世界,并获得成功。 1 涌现优于权威 新的事物(比如新技术)比过去的权威更重要。在这种前提下,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新的事物。 过去建立的权威可能随时会瓦解,从权威到涌现的转变正改变着很多机构的未来,它会催生新智慧的诞生,从而推动重塑未来社会。 作者伊藤穰一举了一个例子,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高级研究员汤姆·奈特,他在计算机科学的诸多领域有重要的发明,但是他却在年纪很大时跑去和大二学生们一同去学生物课了,因为他知道今天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密度已经接近极限,未来很难再提高了。在细胞层面基于化学反应的集成电路板或许能代表未来,因此,即使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的权威人士,奈特仍认为自己必须读一个生物学的硕士学位,以便应对涌现出来的新技术的挑战。 从《不列颠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的出现便是这一转型阶段的绝佳例证,前者的作者是权威的专家团队,后者的作者则是出于公益目的自发写作的读者群体。2005年,《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二者在质量方面相差无几。5自此之后,我们便见证了维基百科的稳步发展。它不仅能够及时更新信息(名人死亡、两个敌对的派系之间爆发冲突),而且还能引发不同意见,促使人们思考,并最终就信息的呈现达成共识。 2 拉力优于推力 所谓推力,就是用各种方式推销给你东西,而所谓拉力就是自己有需求而主动获取。在互联网时代,分布式的、来自底部的主动需求,显然要比从上面推下来的东西有价值。 正如内在奖励比外在奖励更能激励人们有更好的表现,拉力是一种自发的力量,它比外部的推力更有效。人们一贯用的推力策略将资源推向他们觉得有用的地方,这种方式效率低下。而拉力思维是先有需求,再将有用的资源吸引过来,从而使得世界从资源储存向资源流动转变。 举两个“拉力优于推力”的商业案例: 微软百科全书与成功的维基百科之间的关键差别。前者为专业团队设计、价格不菲、以“推力”战略为基础的系列知识产品,后者为业余团队设计、以“拉力”战略为基础的平台。很显然,维基百科比微软百科全书更成功。 美国在线起初用传统模式经营,却令公司不断衰退,而推特这样的公司则蓬勃发展。美国在线早期的模式侧重“推力”战略。它试图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但同时控制他们访问网络的渠道。由于其产品通常和互联网标准不兼容,因此有效地将用户封锁在一个“密闭花园”里。 在“拉力优于推力”上,你必须充分警觉,关注当下,通过探索和好奇开拓广泛的人际网络。你需要将兴趣和能力有效组合起来,能够在机会和危险出现时快速反应。过分关注过去或未来,会让你的视野变得局限,使你无法应对变化、机会和威胁。在许多方面,拉力就像禅或武术训练,需要有奉献和开放的心态。 3 指南针优于地图 在能够预测的年代,我们看到地图就能找到路径,但是在未来,很难画出一份准确而具有时效性的地图,因此使用指南针找准方向,要比按图索骥有意义得多。 地图意味着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以及捷径,而指南针是更加灵活的工具,需要使用者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路。一份详细的地图或许可以付出更小的代价和成本指引你到达目的地,而好的指南针却总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不仅能发挥你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还能让你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探索之路上也许会让你找到意想不到的宝藏。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就是“指南针优于地图”原则的受益者,这一原则不仅可以让创新者在探索新理念的同时不偏离目标,帮助学习者从全局角度出发理解遇到的难题,也可以让个人和企业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设想和环境。面对障碍时,携带指南针的创新者可以借此导航绕过障碍,而不需要回到原点重新规划路线。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快速改变方向,还可以省下时间和成本,不用为了应对众多无法预见的突发情况而制订若干计划。 各项指导原则不会引导你去一个特定的目的地。它们像指南针一样发挥作用,在创新的过程中为你指明方向,不管你选择哪片区域。 4 风险优于安全 随着创新成本的下降,风险的性质也在改变。应对未来,新规则是我们应该拥抱风险,拥抱风险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风险视而不见,而是在互联网时代采用一种更为灵活的思维和方式运行。 作者举了深圳的例子,为什么深圳这个地方成了全世界很多高端硬件产品的供应源供应链的源头?这是因为深圳的小企业更愿意承担风险,更愿意尝试失败,因为在未来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只有去拥抱风险,愿意承受失败,并且从头再来,才能够获得竞争。 让我们看一下实施“风险优于安全”的战略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居于领先地位的公司生产了幻影系列四旋翼无人机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其拥有的专利数量也排在中国前10名。可以说,大疆公司集合了硅谷初创公司的创新思维和低成本创新的策略,是“风险优于安全”原则的忠实实践者。 5 违抗优于服从 创新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要摆脱束缚,科学进步的规则便是打破规则。 在解决问题时,违抗通常要比服从获益更多,例如计算机安全便是在黑客打击中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科技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打破常规的创造力。而为了使创新能力增强,人们需要在遵循规则的同时,不断思考其公平性,并拥有无须获准便能采取行动的自由。独立思考,质疑权威是取得创新突破的关键。 马云是“违抗优于服从”原则的坚定执行者。正是由于其“强有力的叛逆”精神才使得从一位英语老师转变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而这本书的作者,被称为“日本马云”的伊藤穰一更是两次从大学退学,还做过夜店DJ,最终才华丽转身成为享誉全球的社会活动家、科学家和投资人。 伊藤穰一认为,没有违抗就没有大发明,因为创造力需要摆脱束缚,这其实就是在违抗那些出于善意的(和不那么善意的)管理者的意愿。 探索、质疑、违抗,这种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帮助推动了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也改变了从制造业到安全产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轨迹。互联网的先驱们最初创业时都没有商业计划书,也没有获得别人的认同,他们只是做他们要做的和想做的。伊藤穰一帮助创立日本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时,电信行业的律师们写信告诉他不能这么做,但他还是这样做了。创建硅谷的创新者亦是如此。直到现在,硅谷依然占据特殊地位,是灵敏、充满生机、无限制创新的中心。 吸引创新者涌向硅谷和媒体实验室的有创造力的违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管理者和许多传统机构。然而,如果这些管理者和机构想要支持最有创造力的员工,并在即将到来的颠覆性时代中生存,那么他们需要接受这种文化。显现出违抗多于服从一面的创新者不仅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会激励他人追求卓越。 有益于社会的抗争和无益于社会的抗争之间有一条模糊的界限,有时只有在回顾事情时才会变得清晰。这不是鼓励人们违法或仅仅是为了抗争而抗争,但我们有时应当对照第一原则,思考法条和规则是否公平,我们是否该质疑它们。 社会和学术机构一般倾向于遵守规则,远离混乱。这个过程扼杀了“叛逆精神”,同时也扼杀了创造力、灵活性和富有成效的改变,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性。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学术界到企业、政府,再到我们的社区,都是如此。 6 实践优于理论 对于理论和实践哪个更重要,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议。伊藤穰一并不想论述谁更重要,他所谓的“实践优于理论”,意味着由于节奏快、变化成为新常态,等待和计划的成本要比先实践后随机应对更高。在过去慢节奏的时代,做所有事情的时候,都可以规划好了慢慢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损失。今天这种规划变得不现实,因此应该先行动起来再说。 尽管美国教育政策近来发生了变化,试图将更多新技术引入课堂使课程现代化,但仅仅引入新技术是不够的。在很多学校,老师没有时间学习新技术或缺乏将技术完全融入课程的技术支持。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邀请热衷技术的教育专家与学生们分享知识,同时让教导人员监督考核并对课堂进行必要的指导。 当老师和教育专家需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课堂时,上述方法是行不通的。但社交媒体、流媒体和其他即时通信技术使得学生和老师能够联系到全世界鼓舞人心的导师。 解绑意味着把一个人身兼的多种角色,比如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评测能力等,变为一个人承担一种角色。“解绑”让老师们专注于自己某一项专长,比如教学技能、评测,而让其他专家负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并不是每间教室里的所有学生都会对同一件事物感兴趣,所以让学生参与到兴趣驱动式的学习模式中,通常会帮助他们应对课程中比较枯燥但必要的部分(或是理论),引导他们获得更全面的学习体验。 所有这些并不是要质疑“理论”在一个半世纪的知识传播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但理论本身是有诱惑力的,也是危险的。“实践”必须贯穿“理论”,就像“理论”必须贯穿“实践”一样。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这一点前所未有的重要。未来的科学发现一定会检验我们最看重的主张。 7 多样性优于能力 人才与任务匹配的有效方式,是观察成千上万民众的行为来确定谁具备完成任务的潜质,而不是基于传统地将任务分配给适合的人的管理模式。因为,自我复制是高能力的天性,而领域差异往往使外行人更能解决一些难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元化的团队在大多数领域内更具生产力,多样性正在成为学校、公司以及其他机构战略发展的要素之一。多样性或许是好的政治、好的公关的特征,它依赖于个体对于种族和性别平等的责任感,或许会对精神有益。但身处挑战可能极端复杂的时代,多样性同样也是好的管理方式,这与多样性被认为要以牺牲能力为代价的时代迥然不同。 未来,通才比专才重要,在一个机构中,人才的多样性比单一化有优势。高能力的人善于学习,复制能力,跨领域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8 韧性优于力量 通常而言,大公司倾向于储备资源,用强大的自身抵御失败,但一旦真的失败,便因成本过高,很难东山再起。而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软件公司则善用极少的原始投资,从不断失败中学习经验,这恰恰允许他们在原有想法失败时拥有足够的韧性,轻松自由的变换核心,无须增加成本就能保持生存。因此,为了保护网络安全,战无不胜的防线是灾难性的幻想,而不断改变的,无法预测的防御措施才具有有效的防护力。面对攻击者,不断的从错误中学习和适应才是好的抵抗方式。 对这一点的认识,或许来自伊藤穰一东方人的基因,即对所谓的“柔能克刚”的认同。力量在一个机构中的作用当然不消说,但是,如果我们承认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局部失败的必然性,我们就需要一个能抵御灾难性故障的系统,而韧性能够帮助度过意想不到的风暴,使得一个机构真正变得更加活跃、强健和有活力。在未来某一时刻,我们都可能无可避免地要面临失败,最实用的系统能够快速革新重生,关键在于保持韧性。 有足够韧性的机构不仅能顺利从失败中恢复过来,而且还得益于免疫系统效应。正如健康的免疫系统通过发展对抗病原体的新预防措施以应对感染一样,一个有韧性的组织会从错误中学习并适应新环境。这种方法帮助塑造了今天的互联网。互联网并没有为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攻击或失败做计划,而是通过应对和学习此前出现的攻击和安全漏洞,生成了免疫系统。在早期,失败的代价还较小时,这给了它所需的韧性,使得它无须增加成本就能生存下来。然而,即便是恶意攻击和偶然失败的成本上升,这一灵活免疫反应仍将继续增强网络的韧性。 假以时日,注重韧性优于力量策略还能帮助机构开发更加活跃、强健、有活力的系统,该系统更能抵御灾难性故障。因为它们不在预测未来上浪费资源,不在不必要的手续和程序上浪费过多的时间或精力,它们能确立机构健康发展的基线,帮助它们度过意想不到的风暴。对于互联网初创公司和软件公司是这样,对于硬件公司、社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亦是如此。在所有这些领域中,创新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败成本正在迅速下降,以至强调力量优于韧性或许已不再有意义。 当然,上述这些不是为了说明创新者及其所在的机构不应该规划未来或预测潜在的问题。而只是简单地让你意识到,在未来某一时刻终会面临失败,最实用的系统能够快速革新重生。关键在于:当抵御失败的成本超过屈从于失败时,敢于承认这一点;保持韧性,即便公司处于蓬勃发展中。 9 系统优于个体 负责任的创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要持续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整体影响,以及理解人、社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每一项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干预必须考虑到对全球网络的整体影响。这样的策略,在当今的产品设计中得到应用,从客户体验着手在返回技术层面。这样的共同设计激发用户自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加了个性化定制的可行性。 这其实是系统论的观点。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一个系统,而非一个特别强大的个体;是一套能够保证不断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个天才个人的行为。 本文由理想岛综合整理自书籍《爆裂》以及简书作者Sting《<爆裂——未来社会的九大生存原则>(一周一本@乐读创业社)》等文章。
|